西夏陵刚申遗成功,上海就再现“消失”的王朝
迪丽瓦拉
2025-09-22 20:04:35
0

西夏文明特展开展两个月来,展厅内人气高涨。

文 | 朱星原

自7月11日“西夏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上海一场筹备已久的贺兰山下“桃花石”——西夏精品文物展,顺势迎来了开展后的参观热潮。

这场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启幕的展览,将西夏王朝的文明密码从贺兰山麓搬到黄浦江畔,让观众透过文物的肌理,触摸一个曾经“消失”的王朝。

展览海报

当西夏陵遇上上海滩

贺兰山下“桃花石”——这场西夏文明特展的名称本身就藏着深意。“桃花石”源自古代中亚、西亚对中国的称呼,其词源可追溯至北魏“拓跋氏”的音译;而西夏自认拓跋氏为祖,贺兰山又作为其重要地理符号,这一命名既点出西夏与中原的历史渊源,更暗示了它在丝绸之路文明交融中的独特地位,引人探寻其中奥秘。

展览现场

作为西夏文物的一次集中亮相,展览汇聚120余件珍贵展品,其中近三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涵盖瓷器、鎏金器、铜牌、印版、佛头像等多样类型。这些文物并非零散陈列,而是通过“共逐‘中国’之统”“共享‘中国’之利”“共创‘中国’之美”“共奉‘中国’之陵”四个主题,层层深入向观众展开西夏从崛起至鼎盛的文明轨迹。

西夏陵申遗成功,标志着国际社会对这一文明价值的认可;而展览的意义,正在于让这份“认可”走进大众。当观众目睹鎏金铜牛的光泽、感受到灰陶鸱吻的温度,才能真正理解西夏为何能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中继站”。

当西夏陵的沧桑与上海滩的繁华相遇,这场展览早已超越单纯的文物展示。它既是一次文明对话——西夏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在历史长河中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共同铸就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更是一次传承接力——让大众真切感知:那些曾在丝路上流转的文明微光,始终是“中国”叙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西夏文物中的“中国”认同印记

展览的文献与文物,展现了西夏在政治层面对“中国”的认同,以及党项族与汉族“华夷共祖”的观念,凸显其对隋唐以来中华传统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展线起始处的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尤为醒目,以青铜铸造,借鉴了北宋以来中原王朝符牌管理制度,直观体现西夏对中原政治制度的学习。

西夏文“内宿待命”铜牌 图源:资料

西夏文天盛丙戌十八年首领印 图源:澎湃新闻

西夏文天盛丙戌十八年首领印等文物,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西夏政治体系对中原制度的延续与创新,彰显其政治上的“中国”认同。

鎏金铜牛

展厅中,出土于西夏陵区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的鎏金铜牛堪称代表。它以青铜铸造、外表鎏金,颈部肌肉与脊椎骨线条清晰,既展现高超金属铸造工艺,也印证出西夏对农耕的重视。

西夏荔枝纹金牌饰通体呈长方形,用纯金捶打而成,四周压出凸棱边框。正面凸出三组荔枝果及枝叶纹,底为圆点纹,背面左右两端各有一横穿。它是一件纯金工艺品,表现了西夏时期高超的金属加工工艺。

褐釉剔刻花四系扁壶

受北宋定窑、磁州窑等窑系影响,西夏制瓷业形成独特体系。扁壶是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物,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产量较大,制作精美。扁壶的两侧有双耳或四耳,以便穿绳提拿或携带,其造型源自游牧民族皮囊壶,融合中原制瓷技术,是民族特色与中华文化交融的生动例证。

文化认同是“中国”认同的核心。本单元从语言文字、宗教、艺术、服饰等方面,呈现西夏与中华文化的共生共荣。

西夏文寿陵残碑

西夏文寿陵残碑见证了西夏文字的独特性——借鉴汉字创制,却有自身语法与构造,体现党项族“学中原而保特色”的文化路径。

彩绘泥塑佛头像

该彩绘泥塑佛头像1990年出土于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其圆而近方的面部轮廓,保留着唐代造像艺术的遗风;而圆润饱满的下巴造型,则生动体现出西夏时期佛教造像的过渡性特征,能直观感受到艺术风格在历史中的传承与演变。值得一提的是佛像下眼睑处的两道黑色痕迹。民间曾有“焚塔流泪”的传说,认为这是佛像显灵的迹象,而经考证,这其实是高温环境下眼珠釉料熔融流淌后形成的“泪痕”,为这一传说提供了科学解释。

《水月观音菩萨》吴焕宇临摹西夏黑水域绘画

多元艺术中,西夏木板画的人物服饰、神态等细节,清晰可见西夏艺术与中原艺术的相互影响,印证民族文化在创作中的交融。

西夏陵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记录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多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本单元通过文物与图文,解读“何以中国”的深层内涵。

石雕力士支座

石雕力士支座上,顶阴刻西夏文、背刻汉文“砌垒匠高世昌”,是西夏汉夏双语并行、文化融合的直接见证。

红陶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人首鸟身,背后羽翼丰满,头戴四角叶纹花冠,双手合十。延续唐代传统,作为建筑构件属首次发现,体现西夏陵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西夏陵的故事正被更多人倾听

西夏文明特展开展两个月来,展厅内人气高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讲解员张珺介绍:“目前一场讲解大概有100到150人,近期算是开展以来的巅峰了。我们对展品路线进行了合理安排,就是希望观众能有更好的体验。”

展览现场

不少观众对陶瓷类展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有观众坦言:“之前对西夏的历史接触不多,看完展才发现党项人对汉文化的学习真的很用心,这些陶瓷无论是工艺还是造型,都能看出融合与创新的痕迹。”另外,除了珍贵的文物本身,展览还为观众准备了别样的体验。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西楼三楼,“神秘的西夏陵”大空间高沉浸探险体验项目能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更直观感受西夏文明的魅力。

展览海报

张珺还提到,申遗前后观众的关注点有明显不同。“展览刚开始时,观众更多是对西夏这个历史名词感到好奇,提问多集中在‘西夏有多少年历史’‘疆域有多大’这类基础问题。而申遗成功后,加上正值暑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参观,大家会更深入地探究西夏文化的独特性,比如‘西夏陵的建筑布局有什么讲究’‘西夏文字和汉字有什么区别’,还会主动聊起西夏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作用,能感觉到大家多了一份民族自豪感。”

这场展览将持续至9月中旬,而西夏陵的故事,才刚刚被更多人听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盗墓是一个既让人忌讳又让人好奇的话题。人们忌讳它,因为在迷信中,墓地常常被认为是阴气重的地方,担心会...
藏经洞的发现与失落:再现敦煌旧... 撰文/罗华庆 供图、支持/国家图书馆 敦煌研究院 历史古迹的永远遗失彰显了敦煌旧影的弥足珍贵,这些图...
原创 司... 《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各路诸侯争霸的历史故事。在这本书中,最聪明的人物往往被大家提到的就是诸葛...
原创 老... 1986年,乌克兰顿涅茨克火车站。当时,乌克兰还属于苏联的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 在70年代初期,...
原创 秦... 2000多年前的一个日子里,一个衣着华贵、容貌秀丽的女子,站在高台上等待着她的爱人。远处,传来雷鸣般...
原创 曹... 自从刘备投靠曹操后,他经历了很多的失败,特别是在下邳之战中,更是被吕布打得大败,妻儿老小也都被俘虏。...
原创 河... 王莽,一位历史上非常神秘的人物,常常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穿越者”。回顾他的一生,许多行为都显得超乎寻...
原创 顺... 顺治皇帝大概率是出家了,从清朝贵族后续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似乎能够推测出这一点。 顺治皇帝,名爱新觉...
原创 雍... 雍正帝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正如俗话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原创 诸...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用五个字总结了他的一生,这五个字让姜维听后深受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提到...
原创 刘... 曹操阵营中,谁最具远见呢?小编认为,那个人就是荀彧。他其实最忠诚于汉室,并且最早看出了刘备的野心,因...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
响亮回答“长江意味着什么” 高蒙河 纪录片《因为长江》剧照。 资料图片 “原来长江到了宜宾才叫长江”“文字出现前,古人竟会在巨...
原创 比... 秦桧的一句“莫须有”,让我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岳飞,变成了刀下的冤魂,同时也成就了岳飞流传千古的英名。...
原创 成... 成蟜很可能是外戚势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史记》记载,成蟜在进攻赵国时起义造反,战败后逃往赵国。那么在当...
原创 曹... 曹操一生有两件事令他深感遗憾,一个是错放了该杀的人,另一个是杀了本应放过的人。 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
原创 霍... 霍去病射杀李敢之后,表面上汉武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便轻松地掩盖了这件事。但仔细...
原创 秦... 秦王子婴是秦朝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父亲是秦朝的最后一任帝王。赵高在杀死秦二世胡亥后,原本有意自己称帝,...
原创 努...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死于乱军之中。时年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
原创 秦...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了大秦的基业,开启了他作为秦王的传奇。而在公元1661年,康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