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彭德怀带领解放军挥师西北,攻势迅猛,宁夏成为了解放大西北的关键一战。在这次进军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劝说当时控制宁夏的地方军阀马鸿逵起义投降,但马鸿逵却傲慢无视,他自认为自己曾为共产党做出过贡献,认为可以等解放军打败后再做决定,而这种自大的态度最终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那么,为什么马鸿逵会拒绝起义呢?他说的“对共产党有恩”到底是真是假?最终他又迎来了怎样的结局呢?
1949年4月,由于南京政府拒绝签署《国内和平协定》,国共谈判完全破裂。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渡江战役,迅速攻占南京,为之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西北战场也迅速升温,尽管不像“百万雄师过大江”那样广为人知,但西北的战事同样至关重要。从彭德怀亲自指挥的战略布局就可以看出,这一战役对解放全中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5月9日,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展开了全面攻势,首个目标便是西安。
然而,当解放军在东南战场节节胜利,国民党的崩溃已成定局时,其高层依然在争权夺利,国民党内的内斗愈演愈烈。在东南,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之间的争斗剧烈;而在西北,表面上看似团结的“西北三马”内部却暗流涌动,彼此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
所谓“西北三马”是指青海的马步芳、宁夏的马鸿逵与甘肃的马鸿宾三大军阀集团,虽然没有李宗仁、阎锡山等人的名气大,但他们对西北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从晚清同治年间开始,马氏家族便依附于左宗棠,镇守西北,成为一股强大的地方势力。辛亥革命后,马氏家族逐渐稳固了在西北的统治,并在随后的军阀混战中更是声势赫赫,掌控了青海、宁夏、甘肃三省,马鸿逵成为其中一员。
随着局势变化,马氏家族内部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在解放战争爆发时,西北的局面最终形成了“西北三马”的格局。尽管表面上亲如兄弟,实则心有嫌隙,马鸿逵与马步芳两派的矛盾日益激化。到1949年,马鸿逵已经彻底架空了自己的堂兄马鸿宾,实际控制了西北。
在此时,国民党为了协调西北局势,决定让马步芳和马鸿逵联合成立“宁青联合兵团”,并设立了一个“西北军政长官”职位,负责统一指挥。两位军阀争夺这个职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马步芳凭借青海丰富的黄金资源贿赂了李宗仁、阎锡山等高层人物,成功当选为西北军政长官。
当马鸿逵得知这个结果后非常愤怒,决定与马步芳会面,要求对方让步。经过一番谈判,最终马鸿逵同意支持马步芳出任西北军政长官,条件是马步芳要支持他成为甘肃省省长。马鸿逵认为,虽然自己未能获得最高权力,但通过掌控甘肃和宁夏两省,自己仍然能够拥有巨大的实权。
然而,就在他们争斗的同时,解放军已经突破西安,迅速向西进军,目标直指兰州。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要求马步芳尽快协调西北的各方力量,共同抵御解放军的进攻。但马步芳此时忙于调整自己的亲信,并未按照蒋介石的指示行动。反而,他指挥宁青联合兵团发起进攻陕西,试图通过进攻来“以攻代守”,改变战局。
然而,马鸿逵在兰州等待多时,发现马步芳并未履行承诺,且在甘肃任命了自己的亲信,直接令他怒不可遏。于是,马鸿逵决定撤回宁夏兵团,放弃与马步芳联手抗敌的机会。这一举动使得马步芳在陕西的进攻计划彻底失败,马鸿逵的宁夏兵团也为解放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随着解放军步步逼近,马鸿逵最终在1949年8月同马步芳进行了“和解会”,两人在会上泪眼相望,誓言忘却过往恩怨。然而,马鸿逵却并不信任马步芳,甚至选择独自返回宁夏,撤回了所有兵力,使得马步芳孤军奋战,最终解放军攻占兰州。
此后,马步芳的军队迅速崩溃,马鸿逵成了下一个目标。9月,解放军开始进攻宁夏。与马步芳不同,马鸿逵虽然曾对共产党有所“宽容”,但在实质上并未真心支持革命。毛主席为了避免更多流血,委托傅作义与马鸿逵进行最后一次谈判,劝他起义。面对傅作义的劝说,马鸿逵却坚决拒绝,并且表示,若打不过解放军,他将选择逃跑。
马鸿逵所谓的“对共产党有恩”主要来自三件事:第一,他在1927年蒋介石清共时曾对共产党人采取宽容政策;第二,他在对待贺晋年时没有执行杀戮命令;第三,他在抗战期间,表面上服从蒋介石命令,实际上与八路军暗中往来。然而,这些所谓的“恩情”背后,隐藏的只是马鸿逵为了自保而作出的策略性举动。
马鸿逵的所谓“恩情”未能为他带来任何实质性的优势,解放军势不可挡,最终马鸿逵的10万大军在解放军的攻击下土崩瓦解。大多数部队投降或逃散,少数顽抗的部队也很快被歼灭。即便是与他有较深关系的马鸿宾也在这一时刻起义,彻底摧毁了马鸿逵的最后希望。
随着银川解放,马鸿逵无路可走,只能仓皇逃往重庆。然而,在重庆他依然无法逃避命运的安排,最终流亡美国。尽管马鸿逵带着过去在宁夏搜刮来的财富,但美国生活并未让他安稳。商业投资失利,家庭纷争不断,最终他一无所有,孤独地死于洛杉矶的一个小农场。
1970年,马鸿逵在异国他乡孤独地去世,未曾改变他一生的决断。若他当初能够站在人民一边,或许历史会给他一个不同的结局,但最终,他的命运只能是孤苦伶仃、毫无尊严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