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如果清初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兵参战,鸦片战争会是什么结局?
迪丽瓦拉
2025-09-23 01:34:06
0

作者:燕赵节度使

在讨论鸦片战争中清军败北的原因时,很多观点被提出,比如“英军对清军的胜利是近代军队压倒古代军队”,“清军被英军的刺刀击败”等等。那么,这些说法究竟是否正确呢?

确实,英军被视为近代军队,清军则是古代军队(主要在训练和作战方式上)。这种对比虽然有道理,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英军在三次英阿战争中的惨败。当时,英军遭遇了阿富汗游击队的强烈抵抗,几乎全军覆没,撤退的英军人数少得可怜,怎么解释这种情况呢?

1842年,英军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撤退,途中遭遇阿富汗游击队的不断袭击,死伤惨重,英军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少数士兵勉强逃回印度。

在1880年的迈万德之战中,英军与阿富汗军队交战,2500名英军阵亡,其中1700人死于战斗,英军损失了大量的大炮、步枪和战马。而阿富汗军队则损失数千人。迈万德之战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军队的著名败仗之一。由此可见,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它们不仅能被击败,有时甚至会遭遇惨重失败。

因此,所谓“近代军队对古代军队的碾压”这一观点显然站不住脚。那么,为什么阿富汗军队能击败英军,而清军却做不到呢?

与清初的八旗兵相比,鸦片战争时期的八旗兵战斗力大幅下降,原因在于他们日常过着安逸的生活,依赖铁杆庄稼,享受着锦衣玉食。养成了“懒散”的习性,常常泡在休闲娱乐中,成了战场上不堪一击的存在。我们可以回顾一下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历史记载,看看当时的八旗兵到底如何。

乾隆帝南巡时,嘉庆帝曾陪同他前往杭州检阅八旗兵的骑射,结果亲眼目睹了“箭虚发、驰马人跌倒”的尴尬场面。

1799年,白莲教大起义爆发,清廷派遣京营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进行镇压。然而,这些军队不仅军纪涣散,完全无法听从命令,根本没能有效作战,结果被迫撤回京城,未参与实质战斗。

1815年,嘉庆帝再次检阅北京八旗精锐部队的前锋营,200名士兵在射靶时,没有一人能成功五箭全中,嘉庆帝愤怒至极。

咸丰元年(1871年),曾国藩也曾提到,自嘉庆十七年以来,北京的八旗兵已经有四十多年未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八旗兵的作战能力早已丧失。

这些历史记载表明,鸦片战争时的清军已经失去了曾经强大的战斗力。这主要归咎于清军军纪的败坏和训练的缺失,而与所谓“近代军队”和“古代军队”的对比并没有必然关系。任何时代的军队都需要强调军纪,要求军队服从指挥并加强训练,清朝晚期的军队完全丧失了这些基本要素。

我们来看看鸦片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实际战例。

1840年7月6日,定海之战爆发,英军攻入定海后,守城的清军迅速崩溃,溃不成军。1841年5月22日,在广州之战中,英军仅以2400人的兵力就反攻成功,清军三路大军却毫无抵抗力地溃败。仅仅四天后,英军便成功占领广州,而清军的死亡人数仅为9人,伤者68人。

同年6月初,英军舰队抵达吴淞口,清军守卫的炮台不到一万名兵力,但在英军的炮火面前,清军迅速溃败,甚至连镇守两江总督牛鉴也选择逃走。6月19日,英军发起水陆进攻,上海守军也没有进行有效抵抗,纷纷弃城而逃,英军大肆掠夺后撤退。

这些战例显示,清军的溃败往往发生在战斗未打响之前,或者在战斗刚开始时便迅速溃散。这显然与军纪不严、士气低迷有直接关系,而不仅仅是战斗力不足。

在清初,八旗兵的战场纪律是相当严格的。军阵之中如果有人不遵号令、退却、私下交谈,甚至官兵冒功杀人,都会被处死。临阵脱逃、未战而逃更是重罪。在如此严苛的军纪下,八旗兵能够屡次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而在鸦片战争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许多高级将领亲自带头逃跑,这使得他们所指挥的部队自然也无心再战。这种领导无能和军纪松散的局面,导致了清军的彻底溃败。

然而,八旗兵在清初可不是这么“懦弱”的。早期的八旗兵勇猛顽强,纪律严明,是清朝初期取得天下的关键。那些死于战场的英勇战士,正是八旗兵的标志。然而到了鸦片战争时,大部分清军并非战场上的勇士,而是战斗力全无的懦夫。

从乾隆后期开始,八旗的训练逐渐荒废,很多八旗子弟甚至雇佣他人代替自己参加军训。这样的军队一旦上战场,必然会遭遇毁灭性的失败。甚至在面对英军的白刃攻击时,很多清军士兵选择了逃跑。

据英国的记录,清军在战斗中只敢远距离用火绳枪与英军对射,而在英军冲向他们时,清军则纷纷转身逃跑,战斗迅速以溃败告终,士气低迷,毫无斗志。

然而,即使在鸦片战争中,也有少数训练有素、英勇顽强的清兵,他们在与英军的白刃战中展现了顽强的斗志,并且屡屡取得了胜利。例如在1839年的官涌之战中,清军就曾在白刃战中多次击败英军。

鸦片战争中,也有不少清兵将领英勇奋战,杀死了大量的侵略者。例如,1840年7月,英军步兵进攻厦门沿海炮台时,清军的护参将陈胜元在肉搏战中刺死一名英军士兵。

1840年12月,英军突袭大角、沙角炮台时,副将陈连升率领600名清兵与英军展开血战,最终在弹药用尽后,双方进入了白刃战。陈连升殉国,而他的儿子陈长鹏也在战斗中重伤,但依然不放弃与敌作战,最终壮烈牺牲。

此外,1841年,定海保卫战中,定海总兵葛云飞带领200名清兵突破英军阵地,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葛云飞在战斗中斩杀英军指挥官,劈死数名英兵,但由于敌众我寡,他最终英勇牺牲。

例如在1842年7月21日,英军进攻镇江时,守城的八旗兵在巷战和肉搏战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抗敌意志,最终全体阵亡,但也造成了英军160人伤亡,这是英军在鸦片战争中最为惨重的损失。

通过这些事例可以看出,清军如果敢于与英军进行近战,英军在白刃战中的胜算并不会太大。然而,大部分清军由于训练不足和士气低落,难以与敌军正面交锋。尽管少数英勇的清兵奋力抵抗,但无法改变战争的整体局势。

鸦片战争的失败,除了火器落后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军纪涣散,士气低迷。如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商... 说起商朝,许多人可能会感到较为陌生,毕竟这是一个久远的古代王朝,很多历史细节早已无从考证。 然而,...
原创 李... 李时,明朝中期的官员,出生在河北任丘。他的父亲李蓕是进士出身,曾任莱州知府。李时在弘治十五年参加科举...
原创 蒙... 19世纪初,拿破仑完成了对欧洲大陆的统一后,开始将视线投向了俄罗斯。然而,尽管法国出动了60万大军,...
原创 他... 1975年8月,郭林祥被调任至新疆军区担任政治委员,此次转任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司令员杨勇对他的到...
原创 萧... 1977年4月,军事科学院政委萧华被调整到兰州军区担任政委,尽管这似乎是一个平级调动,但对于某些人而...
古代一不小心中毒后……所谓的解...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钟 提到古人下毒的场面,最为经典的或许是那句“大郎...
原创 国... 新中国刚解放不久的上海,街道上几乎没有什么破坏,除了些许坑洼的痕迹,原本繁华的都市依旧保持着平静。人...
原创 敌... 1935年5月29日下午16时许,红四团的22名勇士悄然来到泸定桥西桥头,准备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夺桥...
原创 慈... 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很多人评价她自私贪婪,沉迷权势,生活奢靡,政治腐败,这些说法毫无疑问都成立;但如果...
原创 清... 明朝对辽东的女真族实施了“抑强扶弱”的政策,旨在避免任何部落的崛起威胁到朝廷的统治。辽东的女真族可分...
原创 亚... 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个民族的历史都悠久深远,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分布。两者不...
原创 不... 秦始皇,历史舞台上一颗极亮的星。统一六国,定制度,推行律令,连横合纵间,这位“千古一帝”将华夏世界重...
原创 拿... 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成为全球的“警察局局长”,这一局面让苏联深感不满。与美国结盟的国家多达14个,而...
原创 “...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复杂的阶段之一。虽然蒋介石表面上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拥有领导全国的名义权...
原创 日... 中国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直怀有复杂且矛盾的情感。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作为近邻,理应关系密切友好,...
原创 如... 三国后期,魏国涌现出了两位极具才能且战功赫赫的武将,他们携兵南下攻蜀。钟会与蜀军主将姜维在剑阁展开激...
原创 日... 1940年6月,房山区霞云岭一带的堂上村外,小河边正值求雨的传统仪式,12名妇女按照习俗走进冰冷的河...
原创 钢... 1914年6月,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点燃了吞噬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学家指出,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军...
原创 知... 在《知否》中,盛长柏金榜题名,无疑是盛家一件重大的喜事,然而,这一喜事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使得...
原创 自... 1969年2月,正值中国共产党九大召开前夕。当代表名单最终敲定时,毛主席在细阅名单后,突然发现少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