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彤:古籍中五花八门的“天气预报”
迪丽瓦拉
2025-09-23 10:04:52
0

古代也有天气预报?这一点都不奇怪!

大家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大多数省份来说,便堪称比较靠谱的“长期天气预报”。“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等谚语,“清明时节雨纷纷”等诗词,更让这种天气预报广为人知。

不过,在地处南疆碧波中的海南,古人们是如何预报天气的呢?

海南谚语中的天气预报

“客有叩门指云物而告予曰:海气甚恶,非祲非祥。断霓饮海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此飓风之渐也,子盍备之?语未卒,庭户肃然,槁叶蔌蔌。惊鸟疾呼,怖兽辟易……少焉,排户破牖,殒瓦擗屋。礧击巨石,揉拔乔木……”北宋时谪居岭南的苏东坡,曾命苏过写下《飓风赋》,令今人对古人看云识天气的本领刮目相看。

的确,“夏季东风恶过鬼,一斗东风一斗水”“鸡曝翅,天有日;鸡曝腿,天做水”“五月初一有雷响,当年没有大台风”……在上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海南的古人们通过细致的观察,积累了众多的谚语代代相传。其中,有不少起着天气预报的作用,涵盖了阴晴、降雨、刮风、雷电、气温等诸多天气预报的要素,而且独具海南特色。

如预报气温的。在中长期预报上,有“冬至出日天,春节寒牛死”“冬至在月头,寒到目汁流”“小寒冷死鸡,大寒猪滚泥”,“三月东风晒死草”“八月曝死鱼虾,当年就要寒冷”等。在短期预报上,海南古人们则总结出了“蜻蜓飞得高,晒得农人心都焦”“日落红光中,明日任你烘”等谚语。

对于防风,生活在这片海岛上的古人们颇有心得。中长期的预报有听雷的,如“六一一雷压九台,七一一雷九台来(农历六月一日鸣雷,当年台风少;七月一日鸣雷,当年台风多)”;有观云的,如“五月初五云公多,今年台风相接来”;有看雾的,如“—朝大雾三朝风,三朝大雾起狂风”;有看气温的,如“三月日毒晒死草,六月台风推树倒”;还有“见风使舵”的,如“小寒三日有南风,明年六月有台风”等,不一而足。而在短期预报上,古人们也积累了“天边有断虹,台风断树丛”“天起扫把云,台风将来临”“海面似街面,必有风胎成”等经验。

而且,文昌还有“小满台风无人知”的谚语告诫人们:小满(公历5月20日到22日)甚至更早,就可能出现台风,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实际情况也是如此,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早的台风,就是2008年4月18日以强热带风暴级在文昌登陆的“浣熊”。在海口,则有“十月台风无人知”的谚语,提醒人们农历十月也会有台风。1950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十四)24时,以热带风暴级在万宁登陆的“Delilah”,便成为1949年以来最晚登陆海南的台风。

这些谚语很多都带有明显的海南色彩。如中原地区的人们熟知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在海南就成了“早上红云落大雨,夕阳红云刮大风”。甚至海南不同地区间的谚语也有不同,如儋州谚语“春里东风雨涟涟,夏里东风断井泉”,就和定安谚语“春天东风晒死草,夏天东风放船走”,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异。

对于气象谚语,科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古人长期观察海南气象规律后的经验总结,虽然缺乏理论基础,有一些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对于古人的生活生产颇有帮助。

海南的动植物“天气预报员”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白鹭成群飞入山,风雨滚滚地泥丸”……在气象谚语中,鸡鸭、牛马、青蛙等动物,甚至植物,都可能成为天气预报员。如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在其所著的《广东新语》中,便写道:有鸧鸡,食于田泽洲渚间,大者如鹤,靑苍色,长颈高脚,群起飞鸣则有雨。一名雨落母,亦曰麦鸡。同时还写了几种会报天气的雀鸟,其中的“倒挂雀”便出自琼州,“有风则倒挂,无风则否”。

对于这些动植物“天气预报员”,海南的古人们也对其“预报技能”进行了总结。

如会飞的动物中,野鸭就会发出“野鸭成群到,不知要冷到乜候”的低温预报。斑鸠则能发出“斑鸠吃力叫,急报雨来到;久雨鹧鸪叫,日头对着笑”的晴雨信息。蜜蜂既能预报气温,“蜜蜂嗡巢,早嗡冷,晚嗡暖”,又能预报降水,“蜜蜂迟归,雨来风吹”。甚至萤火虫、蝉、蚊蝇、蟑螂亦能承担预报任务,“萤火虫飞高,落雨嘈嘈;萤火虫飞低,日晒死鸡”“雨中蝉声叫,预告晴天到”“蚊子癫,雨涟涟”“苍蝇站壁大雨泼”“蟑螂室内飞,风雨如虎威”。

对于能在水里游的动物,人们发现,鱼儿不仅能预报降水,“河里鱼打花,当天有雨下”,还能预报降温,“八月晒死鱼虾,当年就要寒冷”。田螺同样拥有这两项预报技能。

在陆地活动的动物中,不仅“黄狗舐禾心,天气要变阴”“大蛇出路,天欲下雨”,蜗牛、蜈蚣、蚯蚓、蜘蛛、蝼蛄等亦争先恐后,各显神通,“蜗牛上壁,风雨崩篱”“蜈蚣出洞,雷打雨送”“蜘蛛急收网,雨在顷刻间”“玉龙(蚯蚓)出田,当心雨淋”“土狗(蝼蛄)上岸,大雨漫漫”。

在生产实践中,前人们还注意到,不少动物都能“预报”台风,如“海蛇海蟹浮上水,台风来不远”“龟虫出土暴雨来,泥鳅假死台风到”“山猪做窝台风到”“羊斗母,打台风”等,而且不少植物也具备这样的技能。譬如在文昌,就有“狗胆草(鱼腥草)叶多打结,来年台风多又烈”的说法。

科学家解释称,在自然界中,有些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对一些天气变化确有较敏感的反应能力。但是仅仅依靠动植物的变化来预测天气,也是不可靠的。因为动植物的反应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能通过看动植物预兆躲风避雨,已足以值得我们点赞。

古籍中五花八门的“天气预报”

“天将降雨,则祥光夜见。”《大明一统志·琼州府》在介绍五指山时,引用了苏东坡的友人、北宋刘谊的描述,让五指山也有了“天气预报”的神奇功能。

“立冬后响闻十余里,旱响则雨,雨响则晴。”在《光绪定安县志》中,当地的棋子潭也会“预报天气”。

稽览史册,“天气预报”甚至“呼风唤雨”的描述并不鲜见。如清人李调元所著的《南越笔记》中,在介绍“琼州潮”时,就摘录了天妃庙碑言“岁三月二十三日……必有北风”。在这本书中,还记录有会预报降雨的钟乳石,“云霞所垂,乳变态千万。将雨,则乳枝湿润生云”,以及“岁旱,以水濯之则雨”的“应雨石”等。明末清初涨潮在其《虞初新志》中,也记录了一个叫黄宾臣的琼山人在高州求雨,“天果微雨”“明午必雨”的传说。

海南的众多史书,在介绍当地气候之时,也起到了明显的天气预报作用。像《光绪定安县志》就归纳介绍了当地的气候特点:“旦夕之间变态不齐。虽春夏,遇西北风则寒;秋冬,遇东南风则热。”同时结合定安的具体情况,发布了飓风预警:“定居琼心腹,四面环海,或一岁屡发,或间岁一发。其发也,常在夏秋间。将发之时,海鸟预夜群惊飞鸣,纷投山谷;树叶皆向南作翻转状。或海吼声大震;或天脚有晕如半虹,俗呼为风蓬,即《岭表录》谓之飓母。既而烟雾四起,天色黯淡,浓云郁结,雷声殷殷,暴附挟之,撼声如雷,而飓作矣。”

这部志书还对当地飓风的特点展开了科普:“而皆以南而终,谓之回南。回南不正,必复作。每作必对时,日作次日止,夜作次夜止。然亦有三日或七日乃止者。”“夏至后必有北风,必有台信。风起而雨随之,越三四日,台即倏来。台甚于飓,而飓急于台。飓无常期,台经旬日。”妙的是,这部志书还介绍了当地的一种测风植物:“定安有知风草,依节次多少即知风之多少,无节则无风矣。其节如人之指痕。”

不过,风雨变幻难测。《乾隆琼州府志》在介绍飓风的预兆和危害的同时,便写道:“飓于闽粤居多而粤为甚,琼居海中,于粤之濒海诸郡为尤甚。其将发也,先有断虹饮海,赤云夹日,又海吼有声,水气为腥,皆先兆于水。或者多由于海乎?有难臆测者矣。”庆幸的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人们已越来越了解“老天爷”的脾气,新生活终有“新气象”!

来源:海南日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1967年6月27日,陈坊仁将军在北京逝世,年仅51岁。得知这一噩耗,杨成武深感悲痛,泪流满面,亲手...
原创 当... 那天在博物馆看展览,玻璃柜里静静躺着几片碳化的竹简,导游说这可能是 "焚书" 时没烧尽的残片。看着那...
原创 太... 说起太平天国,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课本里的文字总带着点遥远的距离?但如果你仔细琢磨那段历史,会发现里面...
原创 首...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获得一...
原创 溥... 光绪皇帝的去世发生在1908年10月,紧接着慈禧太后的死也随之而来。这一连串的事件令众人感到错愕。光...
原创 清... 现在我们所知的张家口地区,包括蔚州和蔚县,实际上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称呼。但在清朝早期,这两者却是明确...
原创 1... 在1848年,石达开年仅17岁,却已经在贵县小有名气。他性格开朗、豁达,善于交友,颇具豪杰气概,深受...
原创 明... 明朝有位老人后半生仅靠两种食物维持,竟然活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128岁,这在现代也是极为罕见的。而如今...
罗政读《文史哲》(一):北周祖...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罗政 《攀附“周制”:北周祖宗的择定及其庙制的构建》一文,作者赵永磊,发文单位为中...
原创 在... 20世纪的欧洲历史上,有一段充满暴力与暴政的黑暗篇章,而这一切的根源,正是由一个人的野心引发的——阿...
原创 按... 在电视剧中,武松单臂擒拿方腊的情节已经成为了经典演绎,但这其实并非《水浒传》原著中的描写。在原著中,...
长春人民广场时隔22年重新开放... 央视网消息7月21日8时,长春人民广场正式解除封闭,重新向市民开放。这座承载着长春近百年历史与文化记...
原创 斯... 在人们的印象中,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就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其实不然,在斯大林与赫鲁晓夫之间还有...
【丝路之光·说宝】秦朝统一度量... 丝路漫漫,驼铃声声,马蹄得得。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甘肃,文物遗迹灿若皎月、多如星辰。习近平总书记特别...
原创 毛... 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曾公开尖锐地批评蒋介石,一语道破了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蒋介石手下有三名大将,无论...
原创 日... 中国文化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甚至还有一种说法称中国是日本人的祖宗。 实际上从日本的文化、习俗就能看到,...
原创 为...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一... 秦朝和隋朝的短命,虽然极为悲剧,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一统大业却为后来的汉朝和唐朝铺设了基础,几乎可视...
跨越15年的冼村影像记忆 7月20日,广州的冼村旧改项目复建区最后两栋村屋拆除,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城市旧改标志性时刻。通过公共消...
原创 逃... 在《水浒传》的江湖图卷里,鲁提辖鲁达是一位出场就自带“暴力美学”的硬汉。他三拳打死镇关西,解救金翠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