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为净化革命队伍、打击腐败资本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三反五反”运动。这场运动刚一启动,西南军区就发生了一件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有消息揭露出陈赓涉嫌贪污,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1年12月,西南军区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的决定。运动启动后,西南军区后勤系统立即暴露出了不少触目惊心的管理漏洞,这些问题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
为了有效整肃军纪,解决后勤系统的腐败问题,西南军区党委决定任命时任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的余秋里担任后勤部部长,同时兼任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专责推动“三反五反”运动的落实。
余秋里走马上任时,正值“三反五反”运动的扩大阶段,后勤系统的很多干部纷纷遭到隔离审查,甚至一些人被冤枉成了“反革命分子”。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借此机会在背后栽赃陷害,导致后勤部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和瘫痪状态。
余秋里很快意识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后勤系统的正常运转。他挑选了一批可信赖的干部,并安排他们参与后勤部的日常工作,确保重要事务不会停滞。他还指示各相关部门,对无实质证据的同志尽早解除审查,并恢复他们的工作。对于问题较轻的同志,只要能真诚认错并做出深刻反思,也应尽早结束审查程序。经过这一系列的调整和努力,后勤部逐步恢复了秩序,工作也重新走上了正轨。
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正当工作逐步恢复时,一件突如其来的事件却令余秋里陷入了新的困扰。
一天,余秋里的秘书急匆匆地跑来,手里拿着一份匿名检举材料。余秋里接过材料,翻看了一眼,顿时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原来,这份材料揭发了陈赓在抗战时期担任386旅旅长时,与参谋长周希汉一起,涉嫌大肆贪污。材料中详细描述了,陈赓和周希汉曾雇佣一匹骡子,偷偷将贪污的黄金运走,最后将这些黄金私分,并最终挥霍一空。
余秋里深知事态的严重性,但也感到事情真伪难辨,于是他决定把这份材料拿到会上讨论。不久,西南军区监察委员会召开了会议,材料在与会人员之间传阅,顿时引起了剧烈的震动。有些人提议立即向中央报告,隔离审查陈赓。然而,余秋里听完大家的议论后,冷静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这份材料极有可能是恶意诬告。一个旅长怎么可能用骡子运贪污的黄金?如果他真贪污了,为什么没有其他人发现?就算他偶尔有一些花销,比如吸烟喝酒,这也是正常的,但黄金的事情不可能如此简单。”余秋里接着说道:“如果真有贪污行为,其他人早就发现了,所以我认为这不可信。”
余秋里坚定的态度让与会人员开始认真思考,他又耐心地补充道:“我们不能冤枉无辜的同志,也不能随便将我们自己的好同志当作敌人。”会议结束时,余秋里决定为了平息谣言,彻底调查此事的真相。
为了搞清楚事情的真相,相关部门开始着手调查,找到了许多曾在386旅工作的干部进行了解。经过深入的调查,结果表明,关于陈赓和周希汉贪污黄金的指控完全是捏造出来的。调查结果一经公布,所有的质疑声和谣言都被彻底打破,大家终于对陈赓的清白深感信服。
除了纠正风气、澄清冤屈,余秋里还对后勤系统进行了彻底的整顿。在这过程中,余秋里发现下属某单位在建设新营房时,虚报了五十多亿旧币的费用。
得知此事后,余秋里立刻召集该单位的负责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位负责人满脸委屈地解释称,虚报费用的目的并非个人贪图私利,而是为了给部队的后续建设提供备用资金,以防不时之需。
余秋里听后表示,虽然该单位没有实际的贪污行为,但这种虚报行为同样是本位主义的表现,是不允许发生的。在余秋里的坚决要求下,该单位立即将多报的费用上交到国库。同时,余秋里还下令对其他单位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审查,所有不合规的资金都被依法收回。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余秋里不仅有效地整顿了后勤系统的腐败问题,还确保了军区财务管理的透明性和公正性,为西南军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