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一穷状元,殿试时考卷末尾的8字,光绪看后泪目:状元就他了
迪丽瓦拉
2025-09-24 00:01:16
0

“至穷无非讨口,不死总得出头。”这幅对联高悬于艺风书院的大门上,令人注目。上联是学生谢泰来亲笔所作,而下联则由清朝被誉为“布衣状元”的骆成骧精心对出。

在蜀地,百年来未曾有状元问世。骆成骧曾经历一次落榜,二次中第,却始终怀抱“不死总得出头”的坚韧信念。凭借这八字真言,他最终赢得光绪皇帝的钦点,荣膺状元之位。

那么,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意?不妨细读下文,一探骆成骧的仕途历程,看看这句箴言究竟是他真才实学的体现,还是仅仅一则励志的噱头。

骆成骧出生于四川郫县的一个贫寒农家,家族世代耕作,生活清贫。不同于一般孩童,他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聪慧与悟性,远超同龄人。

他的父亲意识到,儿子绝不能像自己那样,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既然天赋异禀,就不应埋没于贫困的农田之中。

尽管家境贫寒,仅拥有几亩薄田和一头黄牛作劳力,父亲还是毅然卖掉了耕作工具,筹集资金为骆成骧缴纳私塾学费。

从五岁起,骆成骧便在村里的私塾跟随先生学识文断字。短短数月,他便能熟练书写,到了七岁时,已能背诵整篇文章,甚至偶尔写出小诗小文。

私塾先生感叹自身教导有限,多次与骆父交谈,称赞骆成骧极具天赋,若得良好培养必成大器,不应困于小山村。若条件允许,务必送他去大城市拜名师,方可更上一层楼。

因此,骆成骧九岁那年,父亲变卖了家中几亩薄田,带着全家迁往成都,将他送进锦江学院,拜魏西棠为师,专攻诗词歌赋。在这里,他的才学得以深造,诗词功底愈加扎实。

十七岁时,骆成骧参加童子试。其文章构思成熟、文笔老练,获得房师杨锐、范溶、胡延等名师推荐。资州州牧阅后甚为赏识,将他列为榜首,举荐其进入艺风书院深造。

“至穷无非讨口,不死总得出头。”这幅妙对诞生于艺风书院。当时,骆成骧与好友闲聊,友人随口道出“至穷无非讨口”。

骆成骧明白好友对科举满怀期待,却又惧怕付出多年心血却无所获的忧虑,于是回应以“不过不死总得出头”。两人作为同窗,彼此心境尽在不言中。

骆成骧后来科举路上的经历,也正如这句“不过不死总得出头”所言,一次又一次努力,终成正果。

1893年四川乡试结束,骆成骧以第三名身份获准进京参加会试。自隋唐以来,科举体系逐渐完善,考生只要会试及格,即可参加殿试。骆成骧离理想仅一步之遥。

成绩公布当天,他既紧张又期待。多少人因科举劳累至白发苍苍。骆成骧站在榜单前,一遍遍寻找自己的名字,最终却空无一字,呆立原地,低声喃喃:“怎会如此?”

三年一科,他这次考试已花光所有积蓄,家中一贫如洗,落榜的失落感几乎令他无法言语,但他内心仍不甘心。

“骆兄勿消沉,科举向来艰难,多年中第常见。你才华横溢,下次必高中。若盘缠不足,可寻觅谁家招夫子授课,赚取银两维持生活。”同行同僚看穿他的难处,建议他先务实维生。

接下来的三年,骆成骧在富贵人家任教夫子,埋头苦读。三年后春季科举开启,他是否能如愿?

“骆夫子,骆夫子,会试成绩已出,你通过了!”一位书童急促地喊着,怕骆成骧错过这份喜讯。邻里街坊纷纷祝贺,他望着榜单,眼中湿润,心中五味杂陈。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慈禧命令李鸿章率北洋水师应战,但面对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日军,清军惨败,全军覆没。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国耻难当,光绪帝难以正视。

慈禧在多次开恩科后,终于将权力还给光绪。目睹国土沦丧的年轻皇帝雄心勃勃,欲彻底改革,挽救危局。

1895年殿试题目别具一格,不再考策论,而是紧扣时政,要求考生献策军事、民生、水利及财政四大问题。骆成骧早有见解,此次倾注心血写下近两千字答卷。

文中他直言官场腐败、朝政无能、百姓疾苦,直击清廷痛点。虽然尖锐言辞或许不得统治者喜爱,但深刻分析彰显其学识之深,光绪帝对答卷赞赏有加。

光绪欲将骆成骧定为第三名,却无意间看见最后一行:“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字铿锵有力。

这正是他心中所盼。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朝堂无人可用,若有贤臣愿共担忧患、敢于改革,便是其毕生所求。

殿试结束,名单公布,骆成骧被光绪皇帝亲自钦点为状元,成为清朝时期四川省唯一一位状元。

若骆成骧未曾见光绪皇帝眼中那份忧愁,若他仅为中第而无国事挂念,或许不会写下那八字箴言,也许只能沦为芸芸众生中的乡村儒生。

甲午海战惨败让光绪深知清廷落后,维新变法势在必行。慈禧让权,光绪遂携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密谋改革,并纳骆成骧入列,共商君主立宪大计。

当变法如火如荼推进时,骆成骧却劝诫“变法非一朝之功,须循序渐进。”但年轻急切的皇帝未采纳,百日维新终告失败,光绪被软禁,多位维新派遭到镇压。骆成骧因态度低调,幸免于难。

遭遇此劫后,骆成骧未消沉,远赴日本深造,研习西方政治制度,期间为清廷未来宪法建言献策。回国后,他的提案获得认可。

清朝覆灭不可避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骆成骧虽失官职,却仍受民众敬重。

四川省临时议会最终推举他为议长,实则掌握省长实权。他致力维护地方稳定,奔走呼吁停止内战,主张各省联合抵御军阀割据。

骆成骧一生简朴节俭,清正廉洁,不参与党派争斗,更无贪污受贿之举。心中唯有国家与百姓安危。

1926年,骆成骧因病辞世。当地百姓家家户户悬挂白绸,数万民众为他扶棺送行,表达深切哀悼。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皇宫在众人的想象中总是辉煌灿烂,尤其是在近年来各种影视剧的渲染下,大家都把古代的皇宫视作一个梦寐以求...
原创 清... 看过清宫剧的朋友们,想必对那些头戴红缨斗笠、梳着大辫子的清朝士兵印象深刻。他们的军服正中央,总会绘制...
原创 吕... 吕雉身穿华丽的嫁衣,正准备踏出家门时,吕公眼中噙满泪水,哽咽道:“乖女儿啊,别怪爹心狠,为了咱全家人...
原创 秦...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涌现了数百位帝王。然而,帝王的才德各异,有的英明神武,励精图治;而有的则昏庸无...
原创 杜...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豪杰人物层出不穷,其中不少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男性英雄。然而,除了这些著名男子的传记...
原创 她... 对于了解明史的人来说,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后的一个决策必定会让人记忆深刻,那就是他将24个已经成年并...
原创 二... 南进的步伐艰难,北进则更是没有任何积极迹象涌现。尽管德国军队看似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他们的战事进展却远...
原创 李... 公元621年5月,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带领大军在虎牢关展开决战,迎战前来支援洛阳的河北地方军阀王世充的盟...
原创 平... 在晚清时期,许多名臣的声誉往往是褒贬不一,尽管他们有着卓越的才干和能力,但在国家的变革和近代化进程中...
原创 南... 宰相秦桧曾在历史上制造过文字狱,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影响。某位太学生名叫张伯麟,他在墙上写下心中不满的题...
原创 娃... 娃哈哈“夺嫡”事件,真正暴露的危机并不是娃哈哈本身,而是指出了一个更大的风险敞口:中国的民营企业,正...
原创 在... 一、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第六任君主,他的治国理念以及军事改革在赵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
原创 杨... 导语:安史之乱标志着大唐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而这场动乱的根源,自然要归咎于安禄山。唐玄宗对他一直厚...
原创 朱...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一直是父亲眼中最理想的继承人,朱元璋亲自封他为皇太子,深信他是自己最得力、唯...
原创 清... 众所周知,刑罚是惩治犯罪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各式各样的刑罚层出不穷,种类繁多。举例来说,晚清时期出现过...
原创 A... 照片中,珍妃的明亮眼睛、洁白的牙齿和略显婴儿肥的鹅蛋脸,配上她那樱桃般的娇小嘴巴,让人一眼便能认出她...
原创 为... 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政治与经济 自鸦片战争爆发起,中国逐渐陷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轨道,其中形成了...
原创 曹... 曹操虽出身宦官曹腾之家,但家境殷实,父亲曹嵩曾官至太尉,这使得曹操从小便结交了许多朋友,并且拥有广泛...
原创 三... 在三国的漫长历史中,有五位人物从一开始便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且一直活到了最后,他们见证了东汉末年的崩溃...
原创 轻... 1949年10月1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正式成立,轻工业部也宣告成立,黄炎培被任命为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