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穷无非讨口,不死总得出头。”这幅对联高悬于艺风书院的大门上,令人注目。上联是学生谢泰来亲笔所作,而下联则由清朝被誉为“布衣状元”的骆成骧精心对出。
在蜀地,百年来未曾有状元问世。骆成骧曾经历一次落榜,二次中第,却始终怀抱“不死总得出头”的坚韧信念。凭借这八字真言,他最终赢得光绪皇帝的钦点,荣膺状元之位。
那么,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它们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意?不妨细读下文,一探骆成骧的仕途历程,看看这句箴言究竟是他真才实学的体现,还是仅仅一则励志的噱头。
骆成骧出生于四川郫县的一个贫寒农家,家族世代耕作,生活清贫。不同于一般孩童,他自幼便展现出卓越的聪慧与悟性,远超同龄人。
他的父亲意识到,儿子绝不能像自己那样,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既然天赋异禀,就不应埋没于贫困的农田之中。
尽管家境贫寒,仅拥有几亩薄田和一头黄牛作劳力,父亲还是毅然卖掉了耕作工具,筹集资金为骆成骧缴纳私塾学费。
从五岁起,骆成骧便在村里的私塾跟随先生学识文断字。短短数月,他便能熟练书写,到了七岁时,已能背诵整篇文章,甚至偶尔写出小诗小文。
私塾先生感叹自身教导有限,多次与骆父交谈,称赞骆成骧极具天赋,若得良好培养必成大器,不应困于小山村。若条件允许,务必送他去大城市拜名师,方可更上一层楼。
因此,骆成骧九岁那年,父亲变卖了家中几亩薄田,带着全家迁往成都,将他送进锦江学院,拜魏西棠为师,专攻诗词歌赋。在这里,他的才学得以深造,诗词功底愈加扎实。
十七岁时,骆成骧参加童子试。其文章构思成熟、文笔老练,获得房师杨锐、范溶、胡延等名师推荐。资州州牧阅后甚为赏识,将他列为榜首,举荐其进入艺风书院深造。
“至穷无非讨口,不死总得出头。”这幅妙对诞生于艺风书院。当时,骆成骧与好友闲聊,友人随口道出“至穷无非讨口”。
骆成骧明白好友对科举满怀期待,却又惧怕付出多年心血却无所获的忧虑,于是回应以“不过不死总得出头”。两人作为同窗,彼此心境尽在不言中。
骆成骧后来科举路上的经历,也正如这句“不过不死总得出头”所言,一次又一次努力,终成正果。
1893年四川乡试结束,骆成骧以第三名身份获准进京参加会试。自隋唐以来,科举体系逐渐完善,考生只要会试及格,即可参加殿试。骆成骧离理想仅一步之遥。
成绩公布当天,他既紧张又期待。多少人因科举劳累至白发苍苍。骆成骧站在榜单前,一遍遍寻找自己的名字,最终却空无一字,呆立原地,低声喃喃:“怎会如此?”
三年一科,他这次考试已花光所有积蓄,家中一贫如洗,落榜的失落感几乎令他无法言语,但他内心仍不甘心。
“骆兄勿消沉,科举向来艰难,多年中第常见。你才华横溢,下次必高中。若盘缠不足,可寻觅谁家招夫子授课,赚取银两维持生活。”同行同僚看穿他的难处,建议他先务实维生。
接下来的三年,骆成骧在富贵人家任教夫子,埋头苦读。三年后春季科举开启,他是否能如愿?
“骆夫子,骆夫子,会试成绩已出,你通过了!”一位书童急促地喊着,怕骆成骧错过这份喜讯。邻里街坊纷纷祝贺,他望着榜单,眼中湿润,心中五味杂陈。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慈禧命令李鸿章率北洋水师应战,但面对工业化迅猛发展的日军,清军惨败,全军覆没。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国耻难当,光绪帝难以正视。
慈禧在多次开恩科后,终于将权力还给光绪。目睹国土沦丧的年轻皇帝雄心勃勃,欲彻底改革,挽救危局。
1895年殿试题目别具一格,不再考策论,而是紧扣时政,要求考生献策军事、民生、水利及财政四大问题。骆成骧早有见解,此次倾注心血写下近两千字答卷。
文中他直言官场腐败、朝政无能、百姓疾苦,直击清廷痛点。虽然尖锐言辞或许不得统治者喜爱,但深刻分析彰显其学识之深,光绪帝对答卷赞赏有加。
光绪欲将骆成骧定为第三名,却无意间看见最后一行:“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字铿锵有力。
这正是他心中所盼。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朝堂无人可用,若有贤臣愿共担忧患、敢于改革,便是其毕生所求。
殿试结束,名单公布,骆成骧被光绪皇帝亲自钦点为状元,成为清朝时期四川省唯一一位状元。
若骆成骧未曾见光绪皇帝眼中那份忧愁,若他仅为中第而无国事挂念,或许不会写下那八字箴言,也许只能沦为芸芸众生中的乡村儒生。
甲午海战惨败让光绪深知清廷落后,维新变法势在必行。慈禧让权,光绪遂携梁启超、康有为等维新派密谋改革,并纳骆成骧入列,共商君主立宪大计。
当变法如火如荼推进时,骆成骧却劝诫“变法非一朝之功,须循序渐进。”但年轻急切的皇帝未采纳,百日维新终告失败,光绪被软禁,多位维新派遭到镇压。骆成骧因态度低调,幸免于难。
遭遇此劫后,骆成骧未消沉,远赴日本深造,研习西方政治制度,期间为清廷未来宪法建言献策。回国后,他的提案获得认可。
清朝覆灭不可避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骆成骧虽失官职,却仍受民众敬重。
四川省临时议会最终推举他为议长,实则掌握省长实权。他致力维护地方稳定,奔走呼吁停止内战,主张各省联合抵御军阀割据。
骆成骧一生简朴节俭,清正廉洁,不参与党派争斗,更无贪污受贿之举。心中唯有国家与百姓安危。
1926年,骆成骧因病辞世。当地百姓家家户户悬挂白绸,数万民众为他扶棺送行,表达深切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