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上级决定调遣中野第六纵队、陕南第12旅以及桐柏军区的主力部队,发起襄樊战役,并任命王宏坤为总指挥。大家熟知王近山指挥的第六纵队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攻占襄阳城时,担当了主要攻城力量。然而,在这场战役的过程中,王近山与陕南第12旅的指挥员刘金轩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导致王近山气愤至极,甚至一度提出“我不干了”。
或许很多人听说过襄樊战役,但对战役的具体经过并不了解。事实上,这场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老河口和谷城一带,作战部队采取了三路并进的奔袭战术。在这个阶段,陕南第12旅表现出色,不仅攻占了谷城,还成功截断了敌军从老河口和谷城的南撤通道,歼敌1800余人。
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对陕南第12旅不太了解。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一直隶属于陈赓的指挥之下,曾是第四纵队的劲旅。旅长刘金轩领导的12旅,曾参加过许多重要战役。1947年,陈赓指挥的第四纵队、九纵和第三十八军渡过黄河,进军豫陕地区,为了开辟陕南根据地,将12旅和第三十八军的一部分部队调到陕南作战。从此,12旅开始独立作战。随着陕南军区的成立,刘金轩被任命为司令员,陈先瑞担任副司令员。虽然这支部队属于地方性力量,但其作战能力不可小觑,参与了包括襄樊战役和淮海战役在内的许多大战。
襄樊战役的第一阶段顺利完成后,三支部队按计划向襄阳推进。第二阶段主要是围攻襄阳城和樊城。由第六纵队、第12旅和桐柏军区第三分区负责进攻襄阳,桐柏的第28旅负责攻打樊城。
襄阳三面环水,天然易守难攻,尤其是城南,敌军驻守力量最强,有三个团防守南门以及南山。按照通常的作战策略,必须先攻下南山,才能继续突破襄阳城。然而,部队尝试了先攻大头山的方案后发现困难重重,于是王宏坤果断下令,如果某些山头对于攻城影响不大,可以不强攻,只需要派一部分部队监视即可。
由于南门守敌最多,因此部队决定避开南门,集中力量攻打西门,西门的防线需要突破三道关卡:琵琶山、真武山和铁佛寺。第六纵队成功攻克了这些山头,为进攻襄阳城打开了通道。而第28旅则负责进攻东门,三分区和陕南部队则负责监视虎头山等敌军据点。
然而,当王宏坤发现部队在攻打虎头山时,因敌人占据了有利地形,攻势进展缓慢时,他感到有些不满。他立即问是谁在攻打虎头山,明明之前说过不攻打的。听说是陕南部队在执行这一任务后,王近山便打电话给刘金轩,要求他停止进攻。然而,刘金轩并不理解王近山的决定,认为虎头山必须攻克。于是,两人在电话中发生了争执。刘金轩提起了抗战时期的往事,表示当时两人曾因同样的问题发生过争论,一个坚持攻山,一个坚持打镇,最终依照王近山的意见行事,结果镇子没能攻下,敌人则趁机从山上反击,给部队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王近山听到刘金轩提起这段旧事,心情十分不快,愤怒地对王宏坤说:“我不干了,撤兵吧!”尽管这是气话,毕竟战斗已经打到这个地步,马上就能攻下襄阳城,怎么可能轻易撤兵呢?王宏坤立即安抚王近山,耐心做工作,劝说他冷静下来。
很多人可能会疑问,既然王近山和刘金轩之间已经发生了争执,为什么王宏坤没有直接打电话给刘金轩,而是通过王近山来传达呢?其实,在襄樊战役的攻城过程中,王近山是前线的总指挥,他对战场的局势最为熟悉,因此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王宏坤首先向他请示,毕竟他对整个战斗的进展最为了解。如果王宏坤直接绕过王近山去联系刘金轩,万一得知的情况与王近山的指令有所不同,可能会导致指挥上的混乱,因此他必须通过王近山来协调。
为了更好地统一思想、增强战斗力,王宏坤决定亲自给刘金轩打电话,要求他停止对虎头山的进攻,并立即召集各指挥员开会讨论。通过统一指挥,三支部队从不同方向展开作战,第六纵队作为主攻力量,最终顺利攻克了襄阳城,为这场战役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