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情深结义桃园,共赴虎牢关三度鏖战吕布。斩杀颜良、诛除文丑,明月之下挥刀斩貂蝉。”
这是京剧《月下斩貂蝉》的尾声唱段。关于“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故事,实际上并非从此段戏曲开始流传。元曲及嘉靖版《三国演义》中,关于这段故事存在至少四种不同版本。哪一个更为真实,便需读者在听完半壶老酒讲述的四则故事后,凭借智慧自行判断了。
貂蝉虽为传说人物,但其背后有真实历史原型。她的名字很可能不是个人姓名,而是某种职务的代称。她或许是董卓府中的衣帽间管理员,这角色类似于刘备与张飞联手攻打的督邮——督邮也非人名,而是州牧府中的监察官一职。
不论貂蝉究竟是名还是职,我们此刻讲述的是故事版本。先从关羽为何斩貂蝉说起:
“曹操曾将貂蝉赠与某家,意图借此迷惑某人,使其沉迷美色,荒废志气。某人心想,貂蝉虽身陷其中,却应以身殉国事,使董卓父子自相残杀,为汉室立功。乱世之中,唯有以死护其名节。”
这是关于“关羽斩貂蝉”的第一个版本。看似关羽是个不为美色所惑、忠义深重的英雄。但翻阅史料,关羽亦为有血有肉之人,曾对秦宜禄的妻子念念不忘。秦宜禄正是曹魏骁骑将军秦朗之父,秦朗随母进曹家享养子身份,而秦宜禄则在忠曹与否之间犹豫,最终被脾气火爆的张飞所杀。
关羽对秦宜禄遗孀的渴慕皆为实情,反观对貂蝉却选择杀戮,颇为违背常理。关羽博览群书,文武双全,理应不至于如此残忍对待美人。
说到关羽熟读《春秋》,便有了第二个版本的“关公斩貂蝉”:曹操水淹下邳,张飞活捉貂蝉后将其交给关羽:“秦宜禄的妻子被曹操霸占,貂蝉你务必藏好!”
关羽接手貂蝉后,依旧刻苦读书,夜晚灯下苦读《春秋》。读到“庄公二十四年”章时,震惊得浑身冷汗:“男女同质,不应混淆别礼。男女之别,是国家大义。若夫人失节乱伦,何以为国?”
关羽曾两度受曹操管辖,身份特殊。第一次与刘备同处半软禁状态,第二次被俘投降。关羽与被擒貂蝉境遇相似,为不连累兄长刘备,也避免曹操惩罚三弟,关羽毅然拔刀,亲手斩杀了貂蝉。
京剧版本亦融入了民间传说部分内容:
“这貂蝉口齿伶俐,话语巧妙。她名扬天下,终被青锋剑斩断生命。此剑乃周文王所铸,传至关羽手中,遇不平事便会鸣响!”
前两个版本均表达关羽对貂蝉敬重,为保其名节而下狠手。问题是,貂蝉原为王允歌姬,先被董卓占有,又被吕布夺走,名节本已不存,关羽何必再动杀机?
关羽斩貂蝉实无合理理由。汉代对女子再嫁持宽容态度,例如汉武帝刘彻的同母异父姐姐,刘备纳了兄弟刘瑁遗孀,曹操更善待养子秦朗、何晏,母亲皆有名分。曹操临终前尚嘱“分香卖履”,以防“后老伴”受苦。
因此,关羽不应杀貂蝉。于是有了第三个版本:关羽本无杀意,惹祸者乃那柄青龙偃月刀。
此版本讲曹操赏赐貂蝉给关羽,关羽敬重曹操:
“孤灯下读春秋,念及董卓专权,吕布助纣为虐。若无貂蝉连环计,父子相残岂成真?”
第三版本里,关羽与貂蝉惺惺相惜,欲放她自由。惜别时,貂蝉不慎触碰了那把重达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
关羽在曹营,除读书外,便是磨拭宝刀。那把锐利无比的刀不慎倒落,砸中貂蝉,导致悲剧发生。
因青龙偃月刀误杀貂蝉,只能感叹红颜薄命。
第四个版本则带些玄幻色彩:关羽奉曹操命令斩貂蝉,设计“李代桃僵”计谋。
结合关羽对秦朗之母情深意长,且民间灯会祭祀关羽,这并非偶然。胡须长象征健康,脸红代表活力,丹凤眼蕴含深情。
关羽含情脉脉望着如出水芙蓉的貂蝉,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挥刀斩击貂蝉影子,取自身血液涂刀,向曹操汇报时不致欺骗。
关羽本欲冒死放貂蝉一条生路,未料青龙偃月刀已成斩影神兵,刀影伤及貂蝉,她悲惨命丧此刃。
此版本或受豫让刺赵襄子故事启发,赵襄子衣服三处被砍竟血迹斑斑,随后死亡。
但第四版本可信度极低。历史上确有原型貂蝉,吕布死后便彻底消失,成为三国一大悬案。
盛巽昌曾言:
“嘉靖版《三国演义》原有‘月下斩貂蝉’故事,毛宗岗父子修订时删去此段。”
半壶老酒藏有嘉靖版《三国演义》,翻遍全书仍未见该段落,不知买到删改版还是假书。
无论如何,貂蝉消失成谜。对失踪人物的推测无定论。半壶老酒未见删节前版本,望藏书读者指教。
半壶老酒认为,无论史书还是小说,关羽月下斩貂蝉皆不应出现。面对残暴董卓,文官哭泣、武将逃散,唯有貂蝉如女将般挺身而出,关羽和曹操都不可能忍心杀害这有功之人。否则岂不如二战后最早投降的强国“男人”一般无情?
喜爱美人之读者难接受貂蝉死于关羽之手,故仍可展开诸多联想:曹操喜好众所周知,他得貂蝉后,会轻易赠关羽吗?关羽若得貂蝉,会忍心挥刀砍杀?若貂蝉未被斩杀,恐怕又将成为曹操某子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