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一组新中国50 - 60年代的老照片,跟打开时光匣子似的!那会儿刚建国没多少年,全国都憋着劲搞建设、过日子,照片里的人啊、事儿啊,全是最真实的烟火气,啥公社劳动、街头热闹,瞅一眼就能摸到那个年代的温度!
这张1956年,上海河南南路、金陵东路口的“公私合营瑞丰南货店”,直接把咱拽回新中国初期的上海弄堂生活!
1950年代,国家搞社会主义改造,把私人开的商店、工厂,改成国家和私人一起经营(后来慢慢变成全民所有 )。瑞丰南货店就是这么来的——以前是私人老板的铺子,1956年响应政策,成了“公私合营”的店!
“南货店”卖的是南北干货、零食杂货,啥瓜子、红枣、糕点、腌腊制品,老上海过日子离不了! 你看照片里,街坊们凑在店门口,买东西、唠家常,这就是弄堂里的“社交中心,再看这骑楼、石柱、灰砖墙,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商铺风格。
这是1965年上海中百一店地室商场的老照片,一排排蝴蝶牌缝纫机,“中百一店”可是上海**“国营百货天花板”!中百一店(第一百货商店 )是全国人民来上海必逛的地儿,啥稀罕货都能在这儿找着。地室商场(地下室 )专门卖缝纫机、自行车这些“大件”,当年想结婚,得先在这儿“抢”到票、买到货。
60年代结婚,没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对象都不好找。蝴蝶牌质量好,上海产的“国货之光”,但想买得攒工业券+排队!工业券得靠单位发、亲戚凑,攒够了还得半夜去中百一店排队,跟现在抢演唱会门票一样卷。
照片里售货员穿白衬衫,顾客得趴着看机器、这东西不愁卖,你得求着售货员开票,还得看脸色(毕竟人家掌握货源 )。买台缝纫机,得像完成“成人礼”—— 开票、交钱、凭票提货,一套流程走下来,比现在买豪车还有仪式感。
这1963年的老照片,展示了上海八仙桥那儿的“女青年会淮海饭店”,这可是清末民初就有的西洋公益组织!基督教女青年会传入上海后,在八仙桥搞活动,关注女性教育、就业、公益,算是“洋气的妇女组织”。到1963年,虽然时代变了,这建筑还留着“女青年会”的牌子,成了历史印记,就像上海把“西洋老传统”收进自己口袋,接着用。
旁边的“淮海饭店”,卖的都是本帮菜、小吃,给附近居民、路人解决吃饭问题。你想啊,西洋女青年会的老建筑,开着中式饭店,这混搭感,就像上海人说“咖啡就油条”,甭管多洋气的壳子,都能填上最烟火的馅儿。
照片是1961年,上海汽车装配厂鼓捣出的“凤凰牌”轿车,刚出厂还热乎着呢,就被拉到郊野土埂路试车。
这车可是上海“造车梦”的宝贝!50年代中国没正经轿车工业,上海就靠“攒车”——用苏联嘎斯的底盘、发动机,自己设计车身,好不容易攒出“凤凰牌”,浑身零件新得能反光。当时私家车想都别想,这些车是给公务、接待用的,能造出这玩意儿,全厂都当宝贝供着!
为啥跑土埂路?因为没!试!车!场!上海汽车装配厂就一“草台班子”,想测新车性能,只能往郊外野地钻。土埂路坑坑洼洼,正好检验底盘牢不牢、减震给不给力,司机开着车“哐当哐当”颠,像在玩“汽车版越野”,就为了找出毛病,好改进(毕竟造辆车太不容易 )。
这是1961年益丰搪瓷厂盆盆罐罐生产车间的老照片,益丰搪瓷厂是啥来头?它可是上海响当当的老厂,在民国时期就挺有名气了。到了1961年,正值新中国努力发展轻工业,满足老百姓生活需求的时候 。搪瓷制品,像脸盆、痰盂、杯子这些,都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日常用品,益丰搪瓷厂那就是生产这些必需品的主力军。
照片里能看到工人师傅忙忙碌碌的身影。生产搪瓷制品可不简单,先得把金属坯子准备好,然后上瓷釉 。就像照片里,工人用喷枪给物件喷釉,这能让搪瓷表面更光滑、耐用,还能防止生锈。喷釉之后,还得进窑炉高温烧制,让瓷釉牢牢附着在金属上。
还有一张照片里,工人在给搪瓷制品手绘图案,像花朵、文字啥的,这让普普通通的盆盆罐罐变得好看又有特色。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印刷技术,基本靠工人师傅们一笔一划画出来,特别考验手艺。
在物资相对匮乏的60年代,益丰搪瓷厂生产的这些盆盆罐罐,那可都是紧俏货。每家每户都指着这些搪瓷制品过日子呢,洗脸用脸盆,喝水用搪瓷杯 。而且,这些搪瓷制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会出口到国外,为国家赚取外汇,在当时可是给国家经济建设出了不少力。
1961年的老照片,上无二厂(上海无线电二厂)的车间里,一排排“飞乐”牌落地收音、电唱两用机,当年可是“弹眼落睛”的家电顶流!
这在60年代,绝对是高端家电天花板”!那会儿普通家庭连收音机都稀罕,上无二厂居然搞出“收音+电唱”两用机,还做成“捷克式落地”(仿捷克设计的实木外壳,特洋气 )。能放唱片听样板戏、革命歌曲,能收音听广播,谁家要是摆一台,整个弄堂都得羡慕哭,不亚于现在家里摆台顶级音响!
60年代中国工业刚起步,造这机器可难了!“飞乐”是自主研发+仿制捷克技术:实木外壳得手工打磨、上漆,电路板得工人一点点焊接,喇叭得调试音质(那会儿没自动生产线 )。上
这机器一投放市场,直接“抢疯了”!但别想随便买 —— 得凭“工业券”+钱,普通人攒一年工业券都不一定抢得到。买到的家庭,得像供宝贝一样供着,听唱片前先擦干净机器,邻居来听还得排号,妥妥的“社交硬通货”,比现在买豪车发朋友圈还显摆!
照片中是1959年提篮桥监狱,这地方以前是帝国主义修的 “外国牢监” ,英、美、日那会儿拿它关咱中国人,老狠了!新中国接手后,1959年搞第一次特赦,放的是改造好的战犯、反革命和小刑事犯。
你瞅照片里这些人,抱着铺盖卷,脸上那复杂劲儿,既有重获自由的激动,也有对过去犯事儿的懊悔。特赦了就和这些彻底拜拜,重新回社会闯闯!新中国这特赦,可不是瞎放!是 “改造人心” 的大聪明招儿。对那些战犯、反革命,不搞一杀了之,而是关起来教育、劳动,让他们认清新旧社会差别,真心悔过。
照片是1958年东海大楼的友谊商店,当年这地儿可牛了,“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普通老百姓想进去逛逛?门儿都没有!它是专门给外宾、华侨开的 “特权商店” ,手里没外汇券(那会儿专门给外国人、华侨用的特殊钱,和人民币不通用),你连门槛都摸不着。
店里卖的全是稀罕货,啥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刺绣,还有进口的糖果烟酒,这些在普通商店想都别想。普通市民只能在马路边瞅着排队的人,脑补里头啥样,这 “内外有别” 的购物事儿,现在听着像老古董故事,当年可是真真儿的时代特色,藏着物资匮乏时 “涉外优先” 的门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