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焦国标的家里,过年时再也没人贴春联了。村里人提到他时,只是一句简短的话语,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言辞。他的家,仿佛沉默了下来,宁静得不像从前。曾经,他是全村人的骄傲,那个“北大的教授”,是大家口中的那个最出色的孩子。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曾经他读书时的日记被翻了出来,里面写着他读书时期的心情:有一次,他的城里同学笑话他说话有口音,他心里感觉很不舒服,生出了一股无法言说的火气。
昆明有一位名叫杨舒平的姑娘,毕业于美国的一所大学。她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段演讲,言辞中透露出她对家乡昆明空气的抱怨,认为昆明的空气令人不适,而美国的空气则清新怡人,让她心情愉悦。这一事件发生在2017年,视频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和争议。很多人觉得她为了取悦他人,竟然贬低了自己的家乡。结果,她求职时,发送出去的简历一封都没有收到回信。
2012年,焦国标在境外某网站上发布了一篇长文,提议将中国按地理位置和文化习惯划分为七个独立的国家,并声称这样做能提高社会的运行效率。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昆明市环保局立刻发布了相关的空气质量数据。数据显示,昆明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为50,属于“优良”等级。而华盛顿特区的空气质量指数则为98,是昆明的近两倍。事实一目了然,令人不解的是,杨舒平为何要发表那样的话。她的父母外出买菜时,街坊邻居看见了她,都在背后议论纷纷,言辞无疑不太友好。
当天,昆明环保局也公布了PM2.5的数值为38,而美国华盛顿的数值是87,明显昆明的空气质量要好得多。焦国标第一次到美国是1995年,当时是作为访问学者前去。他在美国看到许多令他感到新奇的事物:比如有多条车道的高速公路、24小时营业的超市,还有去银行办事不需要排长队。这一切让他既感到惊讶,又深深羡慕。回到国内后,每当他拿起自己手中的工资条,再看看自己住的学校宿舍,他内心便充满了失落感,觉得和美国的生活差距太大。
这种心理落差,或许早在那时就开始埋下了种子。几年后,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他写了一首诗,诗中将穿着迷彩服的美国士兵比作“正义的化身”。他甚至补充道:“我的心为你祈祷……来生,我愿穿那一身同样的迷彩。”这首诗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不理解他为何会有如此的想法。
焦国标并非唯一一个这样的人,杨舒平也有类似的经历。知识给了他们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感受到了与家乡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他们似乎没有学会回望自己成长的地方,思考那片土地究竟好在哪里,又不如外面的世界之处在哪。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公正的视角,而非盲目地否定。
曾有一次,他在一个网络论坛上谈到中国大使馆被炸的事件。他说,这可能是一场“误炸”,并非有意为之。这个言论一出,论坛上的网友立即开始指责他,纷纷骂他偏袒外人。当时,他在北大的学生也在校园的BBS上讨论他,甚至有学生将他过去的照片贴了出来。照片里的他,带着一股朴实无华的气息,旁边的文字写道:“这还是那个说着河南话的焦老师吗?”
那篇提议将中国分割成七个国家的文章引发了极大的关注。文章中,他开玩笑说,如今河北人娶了广东人做媳妇,几乎和跨国婚姻一样,办手续繁琐。这个帖子被截图后迅速传播到微博。一天之内,他的微博粉丝激增了十几万,但这些粉丝并非支持他,而是涌入来指责他,各种恶言恶语充斥其中。
事件发生后不久,警察找上了门,因涉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焦国标被刑事拘留。而他所在的北京大学,也很快做出了处理决定,正式将他开除。学校认为他的言论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学校的声誉,不再适合继续担任教师职务。焦国标从一位博学的博士、知名的副教授,瞬间跌入了低谷。
2012年,48岁的焦国标因为不当言论被开除,并且被警方拘留。他出生在河南杞县一个贫困的农村,家里连电灯都不稳定,父母是普通农民,家里只有两亩地。然而,父母一直支持他读书,寄托着希望他能走出农村的梦想。他也不负重托,考上了河南大学,后来又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学位。2001年,焦国标博士毕业后顺利进入北京大学,成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那时,他是全村人的骄傲,家里的骄子,亲戚朋友教育子女时的楷模。然而,十几年后,因为自己的一番言论,他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名誉和地位,全部付诸东流,一切从零开始。
不久之后,有人揭露出他曾接受过一个国外基金会的资助。这个资助并非无条件的,而是有明确要求的:每年都需要提交一篇关于中国社会的观察报告。至于报告的内容,外人无从知晓。这一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猜测他的言论是否背后有某些隐藏的动机。是他内心的落差,还是儿时的自卑,抑或是为了那些资助?谁也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