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春季,随着冬季攻势的结束,东北战场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南满与北满之间的联系得以打通。辽东军区,作为负责南满军事事务的主要力量,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因此被撤销。随之而来的是,3纵、4纵直接由总部指挥,而辽东军区司令部则转变为前线第一指挥所,负责指挥攻占长春等重要任务。萧劲光被任命为司令员,萧华担任政委,陈光和陈伯钧被任命为副司令,解方则出任参谋长,唐天际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在新的结构中,前线指挥所并不直接辖属部队,而是由总部根据任务需要进行部队的配属与调动。
在这一重大调整中,原辽东军区副政委莫文骅并未被安排在前线指挥所工作,而是被调往4纵担任政委,这一变化引起了不少关注。辽东军区作为南满军区的一部分,原本是东北军区的一个二级军区,担负着相当重要的职能,其下辖的3纵、4纵,以及多个三级军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随着战局的变化,辽东军区的指挥结构也经历了几次调整。最初,程世才担任军区司令员,后由萧华接任,再由萧劲光接替。辽东与南满并未实现完全的联系,而是在战场上通过不断的南北配合,使得敌人始终无法集中力量作战。
对于莫文骅来说,担任4纵政委意味着他的职位较之前有所降低,因为辽东军区副政委的职务通常要高于纵队政委。然而,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生类似情况。此前,辽东军区的副司令员曾克林也曾被调任纵队司令员,后来又担任7纵副司令员。吴克华也曾担任过4纵司令,后转任辽东军区副参谋长及参谋长,而罗舜初则兼任辽东军区参谋长和3纵政委,后来也被调整为3纵政委。这些调整反映了战局的变化,以及对部队领导层的动态调整。
莫文骅被调往4纵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加强该部队的政治工作。4纵原有的领导班子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司令员胡奇才、政委彭嘉庆和副司令韩先楚的组合,被新的调整所取代。1947年秋,吴克华调回担任4纵司令,胡奇才转任副司令,韩先楚则晋升为3纵司令。彭嘉庆被调往后方担任军区司令员,负责后方事务,这意味着4纵的原班子逐步解散,成员们根据新的任务和职务进行了调动。
对于胡奇才的调动,主要是由于健康问题,战局迫切需要一个能全力投入指挥的领导者,而并非他在战斗方面表现不佳。彭嘉庆的调动同样可能与健康或其他个人因素有关,而莫文骅作为政治工作方面的专家,被派往4纵,显然是为了增强该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莫文骅到达后,4纵正处于军事训练与政治整顿的关键时期,他立刻投身于整军与思想教育的工作中,确保部队的士气与作战能力达到最优状态。
随着上级决策的推进,4纵在为长春战役做准备的过程中,经历了对锦州的围攻战斗,4纵与11纵在塔山一线的坚守,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威风。辽沈战役结束后,吴克华与莫文骅带领部队率先进入关内,参加了华北战斗,并与华北军区部队一同围歼傅作义的部队。在平津战役后,莫文骅被调任为14兵团政委,后来又改任13兵团政委,参与了解放中南地区的战斗,一路征战至广西——这一过程,也是他家乡所在的地区。因战局发展,他需要离开野战军,担任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
1951年,莫文骅被调回东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并先后担任政治学院副院长与院长等职务,为后来的中国革命与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