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这两位名将率领军队发起了对蜀汉的攻势。钟会所负责的东路军是这次行动中的主力部队,但在险要的剑阁,蜀军却顽强阻挡了他们的前进。邓艾则处于西路,他成功夺取了沓中,之后向钟会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战略建议。他说:“如今,蜀贼已经大损,我等应抓住这个机会,从阴平的邪径直奔汉德阳亭,进而向涪城进军,出剑阁的西侧,前往成都的距离不过三百余里。若能奇袭其心腹之地,剑阁的守军必然会再度向涪城支援。若剑阁守军不返回,涪城守军的力量也会显得薄弱。”他的妙计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偷渡阴平”。
随着邓艾顺利过了阴平,接连拿下了下涪城和绵竹后,他的军队直逼成都。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禅最终选择了开城投降,蜀汉魏国的一段历史就此结束。这一切发展看似发生得过于迅速,刘禅在交战态势下并没有必要立刻投降,实际上蜀汉仍有一丝希望存活下去。
历来人们都知道,蜀汉在三国之中实力较为薄弱,与曹魏的长期对抗中,蜀汉注定走向灭亡。邓艾的成功偷袭确实有些偶然的成分,但如果刘禅能够选择拼死抵抗,蜀汉或许可以延续生命。即便成都最终无法坚守,刘禅可以选择南逃南中,或是向东奔向巴东,与东吴重修旧好。
值得注意的是,邓艾本身的形势也非常危险,事实证明他的行动就是孤注一掷。尽管成都当时面临威胁,但姜维的全军仍在潜伏之中,钟会也开始考虑班师回朝。如果设想一下,在刘璋的时期,敌对势力何其强大,但他依旧坚持了一年之久;再回顾曹操南下势如破竹的情形,孙权在内部尚未团结的情况下,仍毅然决然选择了抗战到底的道路。
正如一些网友所言,“汉中的地盘尚存,姜维镇守剑阁的军队尚在,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成都作为坚固的城池,邓艾不过是一支孤军,钟会又对后路心存不安,如何不能坚守?”若此次邓艾大败,司马昭又如何能在国内安然稳坐?如此形势下,刘禅为何不选择坚守一搏?
提到刘禅的投降,必须提及一个关键人物——谯周。当邓艾迫近成都的时候,有人主张向东吴求援,有人提议向南中逃避,而谯周却积极主张投降。当时蜀汉的高层一片混乱,谯周冷静分析道:“眼下敌军已至,灾难将随之降临,内部臣子的心态无一能保证忠诚”,“如果明公南逃,恐怕连汉中老百姓都不乐意背弃父母,背离城主,千里送公离去,结果自然是灾难和叛变。”
即便刘禅愚钝,但能明白谯周所言的深意。他自己也清楚,益州本地的势力已不愿意继续支持他抗击敌军。因此,他意识到即便他继续抵抗,就算成都的粮草充足,城墙坚固,也难以抵挡来自益州本土的力量的侵蚀。因此,刘禅的投降并非只是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蜀汉与当地豪强之间的离心与背叛,最终还是促成了他的投降。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