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南宋“中兴四将”,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岳飞与韩世忠。这两位名将几乎家喻户晓,尤其是岳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与不屈精神的象征。他那首慷慨激昂的《满江红》,让无数人心潮澎湃,甚至连素未谋面的海外华人歌者,也被这股民族气节深深打动。相比之下,同为“四将”的刘世杰与张俊,在后世的知名度和评价上就差得多了。特别是张俊,由于后来与秦桧狼狈为奸,参与了陷害岳飞的阴谋,最终在历史长河中背负骂名,被世人唾弃,鲜有人愿意为他正名。\
\
然而,如果抛开张俊后期的不堪往事,他在年轻时的确有过卓越的战功。出身寒微的他,最初只是一名普通士卒,凭借在战场上的军功与精于逢迎世故的能力,逐渐崭露头角,一步步晋升为统兵大将。他的成长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不过,除了政治上的投机,他身上也有明显的缺陷——极度贪财。张俊爱财如命,几乎成了他的致命标签。\
\
有人却为张俊辩解,认为他的贪财其实是求自保的方式。宋代皇权对武将一向戒心极深,既能打仗又不贪财的将军,很容易被猜忌,岳飞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张俊早早看清了这一点,当朝廷一有收兵权的风声,他便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请辞,把兵权双手奉上,表现得恭顺至极。皇帝自然对他心生放心,还特地赏赐他清河郡王的虚衔。自此,张俊彻底转向追逐财富,努力经营成为一个权贵巨富,在自己的地盘上巧取豪夺,广收田产,压榨百姓,导致民怨四起。可即便如此,朝廷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随着时间推移,张俊的财富迅速累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传说他府中堆满白银,数量之多简直不知如何安置,哪怕是世代经商的豪门望族,也自叹不如。这般巨富之势,犹如在夜空中点燃明灯,很快就吸引了江湖盗贼们的觊觎。他们暗中密谋,伺机而动,决定对这位“富可敌国”的郡王下手。\
\
张俊并非毫无警觉。他清楚贼人迟早会来,只是无法杜绝他人惦记。他绞尽脑汁,想出一条“妙计”:命人将零散的白银全部熔铸成沉重的银球,每个银球重达一千两。如此一来,纵然盗贼潜入府邸,也根本无法搬走这些笨重的财物。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他甚至将这些银球大大方方陈列在后花园中,任人观赏,还时常自得其乐地炫耀一番。消息一传开,整个地方议论纷纷,这已经不只是炫富,而是在赤裸裸地挑衅江湖之徒。\
\
果不其然,贼人们真的登门而来。他们潜入张府,企图搬走银球,但很快发现根本无能为力。此时,一个家仆看见动静,急忙前去报信。张俊却丝毫不慌,既不报警,也不召集护卫,而是命令府中上下不可打草惊蛇。更有甚者,他召集家人奴仆一起躲在楼上,观看盗贼们在花园中手忙脚乱的模样。他们拼尽力气,银球仍纹丝不动,狼狈之状让张俊忍俊不禁,几乎笑出声来。最后,盗贼无功而返,翻墙逃走。\
\
张俊得意洋洋,自以为“妙策”成功,哈哈大笑。可好景不长,家人急急来报,称藏宝室中的珠宝早已被洗劫一空。原来,这些盗贼根本不是为了银球而来,他们采用了兵法中的“声东击西”之计。一部分人故意制造动静,引诱张俊将注意力集中在花园的银球上,而另一部分人则趁机从墙外挖洞,直入真正存放珍宝的库房。在全府人都被主人召去看“好戏”的时候,真正的财宝已悄然流失殆尽。\
\
这场盗案让张俊颜面尽失。昔日战场上曾熟读兵书、巧施战术的将军,如今竟被几名小偷玩弄于鼓掌之间,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更尴尬的是,这些财富本就是他非法得来,根本无法报官追讨。结局只能是一声叹息——贪婪既毁了他的声誉,也断送了他作为名将最后的一丝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