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解释,原因大体归结为以下几点。其一,外部环境并不允许司马昭对兄长心怀异志;其二,家族内部事务的掌控上,司马师表现得更为出色,同时他膝下没有亲生子嗣;其三,司马懿的家风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需要明确,司马师是司马昭的嫡亲兄长。西晋的建立,是司马懿父子三代合力经营的结果。当时的局势并不稳定,外部威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蜀、吴两国的军事压力,二是来自曹魏宗室的戒备与打压。司马懿共有九个儿子,而司马师与司马昭年龄相近,又比其他兄弟年长许多,两人感情深厚。在追随父亲迎战诸葛亮的过程中,他们共同出生入死,积累了牢固的战场情谊。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氏尚未彻底稳固,兄弟二人必须联手解决内外隐患,这种情况下,司马昭自然不可能与兄长争锋。
在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已除掉权臣曹爽,并将魏帝曹芳掌控于手。此时,只有作为长子的司马师才能顺理成章地继承父业。若换作其他兄弟,势必会引发权力纷争,从而酿成家族内斗。更重要的是,司马师在诸子之中本就最具治事之能。曹爽被诛之后,魏帝曹芳对司马氏心怀怨恨。为了避免后患,司马师拥立曹髦登基,这一举措显示了他高瞻远瞩的谋略。
然而,司马氏的对手并未彻底消失。魏国内部仍有部分曹氏旧臣蠢蠢欲动。司马师不仅在新城之战中击败吴国大都督诸葛恪,还率军平定了文钦等人的叛乱。凯旋归国后,他凭借连战皆捷的威势,进一步清除了朝中反对派。尽管如此,这些只是部分敌对力量的瓦解,背后潜藏的威胁依旧存在。《晋书》评价道:司马师早已谋划诛除曹芳势力,只是将此机密告知弟弟司马昭,可见二人之间的信任与默契。
曹芳终究不甘被架空,他暗中联络中书令李丰等人,企图借助外援重新掌握皇权。但司马师洞悉先机,率先铲除了李丰等人,并废黜曹芳,改立曹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司马师表现得冷静沉稳,甚至在政变当天依旧一切如常。而司马昭则因忧虑而彻夜难眠,这反差恰恰说明了二人处事风格的不同。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司马昭更需依靠兄长的果断和谋略,而绝无可能与之相争。
除了外部压力和司马师的才能,还有两个关键因素。其一,司马师在执掌大权的同时,并未打压弟弟,反而给予司马昭机会;其二,司马师膝下无亲生子,仅有养子司马攸。有人推测,这或许正是他有意为弟弟铺路。果不其然,司马师病逝于48岁时,便将家族基业托付给了司马昭。
至于第三点原因,则要归功于司马懿的教诲。经历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深刻体会到曹氏因内部不和而衰落的教训。因此,他极力告诫儿子们要以和为贵,切勿因兄弟阋墙而自毁前程。这种家训也深深影响了司马昭,使他在兄长执掌权力时选择辅佐而非对抗。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其长子司马炎顺利继承大统,最终完成了篡魏建晋的大业。登基之后,司马炎追谥祖辈三人,司马懿为宣帝,司马师为景帝,司马昭为文帝,皆为美谥。这种褒奖足以说明司马氏后人对兄弟之间情感的认同与尊重。试想,若当年司马昭与司马师因权利反目,家族必将陷入动荡,西晋更不可能建立。
综上所述,司马昭之所以没有与司马师争权,既有外部环境的逼迫,也有兄长才能与处事风格的优势,更有家族教育与兄弟情谊的维系。正因如此,司马氏家族才能在乱世中延续,最终完成统一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