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至关重要的阶段。在这年,新保安战役的关键时刻,我军指挥部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司令员郑维山与政委因战术意见不合,争论得面红耳赤。形势越来越紧急,郑维山不耐烦地拍桌子道:“命令是我下的,出了问题我负责!”说完,他转身离去,留下众人一片愣神。两位主官意见不合,接下来该如何行动,成了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1948年,解放战争迎来了关键一年。国民党政权在东北战场失利,淮海战役也正处于危急时刻,而西北也遭到严重打击。整个国家机器呈现出崩溃的趋势,接下来的压力集中到了华北,特别是傅作义的身上。
尽管我军与傅作义的部队多次接触,希望能通过和平谈判解放平津地区,但傅作义依然抱有侥幸心理。他认为自己手中的兵力足以与我军一战,且东野刚刚结束辽沈战役,无法立刻南下支援,因而决定加固防线,扩大兵力,以守住华北。如果实在无法抵挡,他还可以选择从张家口撤退,保全实力。
然而,我军早已看穿傅作义的意图,迅速展开了部署,不管他是固守平津还是准备撤退,我们都不打算让他轻易得逞。目标明确:一是解放城市,二是歼灭敌人。
11月19日,傅作义在严密防守北平时,杨成武将军指挥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迅速包围了张家口。傅作义急忙派遣郭景云的35军前去支援。这支部队是傅作义最精锐的力量,装备精良,拥有美制武器和400辆卡车,堪称“王牌”。
郭景云临行前,傅作义特意叮嘱他,这次可能只是局部战斗,并没有战略意义,若有战斗要速战速决,若无战斗,就赶紧返回北平。然而,事与愿违,郭景云误判形势,轻敌对待。杨成武并未与其正面交战,而是有意将35军引出北平,任务完成后便撤退。敌人将这一撤退误认为我军溃败,郭景云则因大意驻扎在张家口,未曾料到更大的危险即将到来。
就在这时,东野程子华兵团悄然南下,迅速攻占了密云。傅作义这才意识到,东野已经入关,可能直取北平,于是紧急命令郭景云返回支援。然而,郭景云因为过于自信,未将敌人放在眼里,错失了几次逃脱的良机。
首先,为了收拾财物,他耽搁了一整天才动身。此时,我军地方民兵已经在敌人必经之路上埋伏,尽管他们力量有限,但足以拖延郭景云的脚步。黄昏时分,他终于抵达鸡鸣驿。然而,他依然未能警觉到潜在的威胁,指挥全军扎营休息一晚,结果第二天醒来时,发现我军的第二兵团第四纵队已经将他们包围。
敌军开始疯狂反击,凭借装备优势艰难突围,最终还是未能摆脱包围。到达新保安时,形势变得更加严峻。我军第二兵团已经紧逼其后,敌人的撤退空间越来越小。
郭景云又犯了轻敌的错误,决定再度停留在新保安过夜,等待白天再战。对此,35军副军长王雷震感到不安,劝说郭景云尽快行动,趁夜行军,争取时间。但郭景云依然不为所动,认为解放军擅长夜战,白天更为安全。
然而,这一夜的拖延让杨得志的第二兵团赶到了新保安,并将敌军四面包围。此时,我军的部署已形成三面夹击,敌人陷入了绝境。郭景云再次试图突围,但依然无法突破重围。
我军对此采取了绝对不允许任何敌军逃脱的命令,接着,傅作义急忙派遣105军和104军支援35军。但105军在沙岭子遭到我军激烈阻击,损失惨重,不得不止步。郭景云此时的希望全寄托在104军身上,而这支部队虽然强悍,但也未能摆脱敌人。
104军采取了绕行小道的方式试图突进,但最终还是被我军侦察员发现并报告。郑维山立即做出决定,要亲自带队阻击104军,以防敌军从这个方向救援35军。
当时,郑维山已经失去了与上级指挥部的联系,独立作战。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郑维山果断决定亲自出击,率8旅和7旅前往阻援,虽然政委王宗槐反对,但他坚持下达了命令:“命令是我下的,出了什么事我负责!”
郑维山的果断决定最终挽救了局势。在他的指挥下,35军与104军被彻底隔离,未能突围。最终,35军被消灭,104军无法继续前进。战斗结束后,郑维山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因果敢决断、机智应对得到了军委的表扬。
郑维山的这一决策展示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他敢于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付诸行动,这一精神值得所有军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