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规格:按照司马迁的设定,天子/天下共主的事迹被收录在《本纪》部分里,但是奇怪的是,汉惠帝却没有独立的本纪。而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其实也和当时的西汉政治背景有关。
1、汉朝的纪年
在《史记》中,关于汉惠帝的事迹,是被打包记载于《高后本纪》里面。这其实就说明司马迁的一个态度:那就是吕后(这个高后,对应的是高帝,不是说姓高)才是西汉历史上一定时期的天下共主。而司马迁如此归类,根本原因在于西汉在吕后时代之后,世系发生了变化。
刘邦死后,汉朝的皇位被太子刘盈继承,这便是汉惠帝。按照《史记》描述,汉惠帝虽然做了七年皇帝,但是在这七年时间里,汉廷的最高权限始终掌握在吕后手里。因为吕后的强势,所以汉惠帝选择纵情声色,最终早早驾崩。
按照汉朝纪元,汉惠帝在位的七年时间里,汉朝纪年使用惠帝纪年。但是,汉惠帝死后,吕后先后扶持前少帝和后少帝两个小皇帝做皇帝,吕后则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摄政。但是,汉朝后来记录这段历史,采取的却是高后纪年——但是,按照常理来说,这一阶段的纪年也该使用前少帝和后少帝的纪年。
其实汉惠帝没被安排到本纪里面,问题就出在这个阶段。
2、前后少帝的悲剧
吕后去世的时候,后少帝还是汉朝皇帝。但是,汉朝的元老集团勾结汉朝的刘家诸侯王发动政变,对吕家人展开了大规模清洗。不过之后,关于权力分配问题,元老集团和诸侯王产生冲突。
诸侯王里面,以齐王家族(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后代)出力最大,所以齐王家族出力消灭吕后,真正的目的是希望齐王家族的人能做皇帝。而元老集团认为齐王集团太强势,一旦得势,肯定也会对元老集团开刀。不过,这两波人倒是有个共识:那就是后少帝不能留了——因为元老集团的政变行为,如果未来后少帝亲政,很可能导致元老集团被报复。但是,后少帝还是个小孩子,没啥过错,元老集团也不好无端废黜。
不过,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说你是你就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
元老集团于是声称:其实汉惠帝没有后代,因此不论是前少帝还是后少帝,那都不是汉惠帝的儿子。既然不是,那自然就没有继承皇位的权力。于是,元老派根据这个,废掉了后少帝,同时也不承认两个少帝是合法皇帝。所以,纪年这块当然不能承认他俩。
3、结语
当然,元老集团废掉后少帝前后,也考虑拥立新皇帝的事情。齐王家族肯定不能被拥立。而当时诸侯王里面,代王刘恒势力最弱。于是元老集团拥立刘恒为新的皇帝,这便是汉文帝。
西汉在这之后的君主,都是汉文帝的后代。
司马迁作为汉武帝时代的史官,在历史观念方面,肯定不敢公然和当时朝廷指定的观念叫板。所以,为了论证汉文帝上台的合理性,需要在否定前少帝和后少帝的皇位合法性的同时,也得矮化汉惠帝的地位。所以根据这个逻辑,汉惠帝的记录被并入吕后的本纪里面,意思是,汉惠帝其实也是吕后的傀儡,借此论证吕后的可恨。而汉文帝上台,是从吕后手里夺权,并非篡汉惠帝一系的皇位。
这其实也是一种为尊者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