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场漫长的解放战争,原本依靠天时、地利、人和的蒋介石军事集团彻底崩溃。这个庞大的军事集团,竟然在短短四年内走向了毁灭。除了将领之间的内部分裂和腐败外,蒋介石本人的领导失误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解放战争一打下来,蒋介石的失败是彻底的,几乎没有任何反弹的机会。
然而,在蒋家王朝即将倒塌时,依然有不少国军将领不愿意陪着蒋介石一起沉没,最终选择了投降和起义。据统计,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起义的国军将领数量超过了百人。从这些起义的人数来看,蒋介石显然不是一个明君,许多部下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在这些选择起义的将领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而其中第一类的将领人数是最多的。
第一类是蒋介石所依赖的黄埔系将领。大家都知道,在国军集团中,将领的地位是有差异的。如果一个将领是黄埔军校毕业的,那么他无疑是蒋介石特别倚重的人。由于这些黄埔系将领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因此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一类将领起义的人数相对较少。虽然少,但并不代表没有。事实上,蒋介石在失去民心的同时,也失去了部下的忠诚,包括黄埔系的将领们。比如,后来成为开国上将之一的陈明仁,他因彻底失去了对蒋介石的信任,最终选择了起义。此外,陈克非也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还是蒋介石的老乡,最终也选择了投降。还有黄埔一期的侯静如,在解放战争时期选择了起义。甚至解放战争中的一些关键人物,如廖运周,也选择了起义,他被认为是党内的地下同志,是一位潜伏在敌营中的隐形将军。
第二类将领则是那些原本属于地方军阀的领袖们。蒋介石统一民国之前,全国各地的军阀混战不休,地方势力遍布。当蒋介石的军事集团逐渐强大后,许多地方军阀意识到自己不是蒋介石的对手,最终选择了归顺。对于这些地方军阀来说,归顺蒋介石并非出于真心,而是为了保全自己,因此,随着蒋介石的败局渐显,他们纷纷选择换主投降。在解放战争期间,走上起义道路的地方军阀将领也不少。例如,曾是湘军大佬的唐生智,桂系的黄绍竑,滇系的龙云和卢汉,粤系的李济生和蒋光鼐,川系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以及西北三马之一的马鸿宾等,他们都在蒋介石面临失败时,选择了投诚。
第三类是蒋介石眼中的“杂牌”将领。这些将领大多数并非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他们多来自地方。尽管这些“杂牌”将领在战场上屡建战功,表现出色,但蒋介石却始终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和信任。在战局最危急时刻,蒋介石甚至让这些将领去担任掩护他撤退的任务,毫不客气地将他们当作炮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