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制作:张哲
新华社太原10月29日电(记者张哲)午后的阳光穿过太原晋祠博物馆的古槐枝叶,在圣母殿前洒下斑驳光影。75岁的王永先拎着装满斗拱模型和手绘图的工具箱,拉着小推车慢慢走近。他熟练地撑开手机支架,调整好角度,从箱子里取出一个1/15比例的圣母殿斗拱模型,对着镜头轻轻颔首:“大家好,我是古建筑斗拱学堂的王老师,今天咱们聊聊这座宋代古建筑。”
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与短视频结缘。“第一次出镜就在这圣母殿前,没想到视频发出去,点赞一下子就上来了,有几十万。”说起初试短视频的经历,他眼里闪着光。这份认可,让他找到了连接古建筑与大众的新方式:一部手机,就能让更多人看见古建之美。
王永先在做视频拍摄准备工作。新华社发(白志斌 摄)
生于山西、长于山西的王永先,对古建的热爱是从童年的耳濡目染里“生长”出来的。1972年,二十多岁的他正式踏上文物保护之路,这一走便是53年。曾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省文物局前身)工作的他,和众多文物工作者行走各地,或丈量尺寸,或修梁换柱,一起抢救保护了五台山佛光寺、显通寺、殊像寺、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等一大批重要的山西古建瑰宝。结合实践和研究成果,王永先出版发表《唐五代木构古建筑实例》《山西古代彩塑品赏》《古代壁画临摹技术》等多种专著及论文,发表古建筑照片上千张,并多年在大学讲授《营造法式》和《古建筑保护》课程。
从青春年少时在荒山野岭间勘察测绘,到退休后伏案整理老工匠的修缮技法,再到如今成为创作几百集科普短视频,收获全网百万粉丝的“斗拱爷爷”,他的人生轨迹始终与古建筑紧密相连。
古建筑科普从来不是易事,那些 “柱生起”“减柱法” 的专业术语,曾是横在大众与古建之间的鸿沟。为了架起这座 “桥”,王永先成了最有耐心的“翻译者”:他翻出厚厚的手绘图册,纸上每一笔都是他对斗拱结构的细致拆解,遇到网友不清楚的榫卯关系,他就边画边讲,把复杂原理拆成 “家常话”。
“斗拱是古建筑的灵魂构件,起着承重、悬挑还有美学作用。我们广大的文物工作者其实和斗拱一样,是‘承上启下’的角色。”他指着图里的斗拱,语气郑重地说,“老工匠们把修缮的技法传授给我,我得通过镜头把这些‘绝招’传递出去,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古建筑有多美,这里面藏着多少哲学智慧。”
王永先展示古建筑手绘图。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今年9月,为了弥补山西之外的古建科普空白,他开启了一场 “自驾古建科普行”:从太原出发,一路走过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拍摄制作嵩山少林寺、南靖田螺坑土楼、滕王阁等数集科普短视频,近一个月奔波了6000多公里。“有时候一天开700多公里的车,腰酸背痛,两条腿肿得和馒头一样。但看到短视频发出去,粉丝说‘跟着您云游全国古建’,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我想让全中国的著名古建筑,都能最大限度呈现在大家眼前。”王永先说。
王永先在整理自己制作的斗拱模型。新华社记者 张哲 摄
“一部手机很小,却能装下中国古建的千年智慧。我想让大家都喜欢古建筑讲堂,让更多人爱上中华传统文化。”王永先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