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即明世宗)一目十行地快速读完海瑞的《治安疏》(又叫《直言天下第一疏》),他一下子像被踩了尾巴的猫,气得大发雷霆,把奏疏扔到地上,命令左右:“立刻抓住海瑞,别让他逃了!”
宦官黄锦用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为海瑞开脱:“陛下,海瑞就是个‘有点傻气’的直性子,您千万别和他计较!听说他上疏之前,他自己都知道会被惩罚,已经买好了棺材,和妻儿告别,还把家里的仆人都遣散了,显然他没打算逃跑!”
嘉靖一直到去世前,才下令逮捕海瑞。等到明穆宗继位后,海瑞才重新恢复自由。
从海瑞上《治安疏》到嘉靖驾崩,整整过去了十个月。这期间,嘉靖随便挑出《治安疏》里的任何一句,都足以让海瑞丢掉性命。可是,为什么嘉靖一直没有对海瑞下手呢?
(一)世宗好道
年仅14岁的嘉靖即位后,充满了理想和抱负。他决定要解决土地兼并、军备衰退、政治腐败等问题,立下“要清除一切腐败现象”的决心,并提出要“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的改革方向,力图改革旧政。于是,他和一些贤臣一起缔造了“嘉靖中兴”的局面,被认为是年少有为的君主。
然而,朱家历代皇族短命的历史,总让嘉靖心里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他有八个儿子,最后只剩下三子裕王朱载坖(即后来的明穆宗)和四子景王朱载圳,其余都夭折了。为了延年益寿,他开始极度崇拜道教,学习所谓的长生不老术。方士和道士们顺势投其所好,教他各种荒诞无稽的修炼方法。
有些大臣如顾存仁、高金、王纳言等忧国忧民,直言上疏,却因此得罪了皇帝。
嘉靖偏听偏信方士们的言论,听说“皇帝深居无外人接触,那么黄金可以变成,不死药也可以得”,于是他决定让太子监国,自己隐居宫中一两年再重新回到政务中来。与此同时,他将敢于直言的太仆卿杨最逮捕,并将他打入监狱,结果杨最没能活下来。之后,几个监察御史也因直言进谏遭遇杀身之祸。
从那时起,朝臣都不敢直言上疏,大臣们也开始争相讨好嘉靖,他更是沉迷于道教的修行,天天祈求长生。
嘉靖听信方士的言论,一心想要长生不老,却导致他忽视了政务,不亲自处理朝政,整整二十多年不回朝讲事。期间,他因为偏执而开始对身边的大臣怀疑和迫害,甚至发生了宫女发动“壬寅宫变”企图刺杀嘉靖的事件。最终,所有参与的宫女都被残忍处死,连她们的家人也被连累。
而嘉靖从这次差点被弑的事件中逃生后,将自己的安全归功于神灵庇佑。从此,他更加沉迷于道术,连朝廷事务都几乎不再关心,长年不出宫,甚至连与家人见面的机会都减少。
其间,虽然严嵩和他的儿子严世蕃的权力逐渐上升,但他们的腐败和权谋逐渐加剧了大明的衰败。大臣邹应龙几次上疏弹劾严氏父子,但始终未能撼动嘉靖的决心。嘉靖终究下令罢免了严嵩,并对严世蕃执行了极刑。
然而,即使严氏集团土崩瓦解后,嘉靖依然固守着道教修炼,几乎不再关注国家事务。这时,海瑞,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出于对国家的忧虑,毅然写下了《治安疏》,直言批评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皇帝的过错。
海瑞的这封奏疏直指当时政府的种种问题,内容犀利,直言不讳,令嘉靖震怒。全朝上下也都为海瑞的生命担忧,但也不禁为海瑞的忠诚精神而敬佩。
(二)切中肯綮
有趣的是,尽管嘉靖发怒,但他似乎也听懂了黄锦巧妙的劝解。嘉靖在震怒之后“默然”了好一会儿,仿佛心底的某根弦被触动了。他开始反思,并决定重新审视海瑞的奏疏。几个月后,他反复阅读这封奏疏,甚至感慨海瑞的忠诚堪比古代的比干,并称自己绝不愿意成为商纣王那样的暴君。
显然,嘉靖并非单纯因为海瑞的忠诚,而是因为海瑞的奏疏触及了他内心的痛点。海瑞直言不讳地列出了嘉靖治国的失误,其中包括:
“侈兴土木”:嘉靖耗费大量民力民财修建宫殿,且大力征税,百姓困苦。
纪纲废弛:嘉靖长时间不处理朝政,导致朝政腐败。
三薄:不重视亲情,疏远了子女,不与臣子接触,百姓视他为“薄于父子、薄于君臣、薄于夫妇”。
民生疾苦:水旱灾难不断,民众疾苦,但政府腐败,盗贼横行。
海瑞的奏疏无疑刺痛了嘉靖,尤其是其中提到的“侈兴土木”,让嘉靖不得不自省。他甚至曾感叹:“海瑞说的都对!可惜我病体欠佳,力不从心。”
(三)深谋远虑
尽管嘉靖内心矛盾重重,最终还是决定采取一种看似非同寻常的做法:“逮海瑞下诏狱!”这时,海瑞已经上疏八个月,罪名耐人寻味——并非海瑞有罪,而是他上疏的背后有“幕后黑手”。也就是说,嘉靖虽然逮捕了海瑞,但事实上他没有真正想要杀掉海瑞,而是为海瑞开脱罪名,认为海瑞只是忠诚的替罪羊。
嘉靖知道大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国家急需振兴。而这份责任,只有皇太子和忠诚如海瑞的大臣可以承担。为了给未来的国家领袖留下空间,嘉靖心甘情愿做最后一次“恶人”,把机会留给皇太子,自己默默退位。
最后,皇太子朱载坖继位后,立即释放了海瑞和何以尚。
嘉靖的深谋远虑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心,正是他始终没有下令处死海瑞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