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文明博物馆
“人口普查 ”是一个拉丁词。现代国家统计人口的概念是罗马帝国的直接遗产。
Matthew A. McIntosh 公共历史学家
导言
从人口统计学角度来看,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前现代国家。它的婴儿死亡率高,结婚年龄低,婚内生育率高。也许有一半的罗马人在 5 岁时就死了。在 10 岁时还活着的人中,有一半会在 50 岁时死去。在公元 160 年代安东尼瘟疫
之后,罗马人口达到顶峰,约有 6000-7000 万,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 16 人。
与古典和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相比,罗马的城市化率异常之高。公元 2 世纪,罗马城的居民超过了 100 万。直到 19 世纪,西方城市才再次拥有如此多的居民。
历史背景
对于地中海周围的土地及其腹地来说,从公元前第二个千年到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早期是人口大幅增长的时期。从公元前 12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罗马帝国疆域内的人口年均增长约 0.1%,使该地区的总人口翻了两番。东地中海地区在这一时期初期已经比较发达,因此人口增长速度较慢,年增长率约为 0.07%[1],这比其后时期的人口增长更为强劲;从公元前 200 年到公元前 1800 年,帝国的欧洲半壁江山年增长率仅为 0.06% 到 0.07%(整个欧洲的年增长率为 0.1%),帝国的北非和西亚地区几乎没有任何增长。
相比之下,现在的中国领土从公元 1 年到公元 1800 年的年增长率为 0.1%。
五、六世纪罗马帝国西半部解体后人口减少,欧洲可能在十二、十三世纪重新达到罗马时代的人口总数,在经历了与黑死病有关的另一次人口减少后,十五世纪中叶以后人口总数持续超过罗马时代。
关于罗马帝国的总体人口情况,没有可靠的现存记录。也没有详细的地方记录,如现代早期欧洲人口研究的基础。大量关于人口的印象式、道德说教式和轶事式的观察都是从文学作品中流传下来的。这些资料对罗马人口研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罗马人口研究往往依赖于猜测和比较,而不是记录和观察[3]。
死亡率
西里斯特拉罗马古墓外景。/图片由 Todor Bozhinov 提供,维基共享资源
如果将高婴儿死亡率计算在内(出生时预期寿命),罗马帝国居民的出生时预期寿命约为 25 岁。然而,如果剔除婴儿死亡率,预期寿命则会翻倍,达到 50 多岁。如果一个罗马人从婴儿期一直活到 10 多岁,那么平均预期寿命接近 60 岁,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的寿命有长有短。
虽然这个数字更多的是基于猜测,而不是古代证据,因为古代证据很少,质量也很可疑,但这是当时历史学家的普遍共识。它源于跨国比较:考虑到罗马帝国已知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我们应该预期罗马人的寿命接近已知的前现代人口的下限。
罗马的人口统计可以与 20 世纪初印度和中国农村的现有数据进行比较,当时的出生时预期寿命也在 20 岁以下[4]。
公元前三个世纪,埃及大约有 300 份人口普查报告存世。R. Bagnall 和 B. Frier 利用这些数据建立了女性和男性的年龄分布,结果显示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在 22 岁到 25 岁之间,与模型生命表的结果基本一致。[5] 用于人口重建的其他来源包括墓地骸骨、北非的罗马墓碑以及被称为 “乌尔皮安生命表
”的年金表。这些来源的依据和解释存在争议:骸骨无法确定年代,墓碑显示的样本人口不具代表性,而 “乌尔皮安寿命表 ”的来源不明。
尽管如此,由于这些数据与文学资料中显示的罗马精英的低存活率相吻合,也由于其证据与死亡率相对较高的人群(如 18 世纪的法国以及 20 世纪初的中国、印度和埃及)的数据一致,它们加强了罗马人口学的基本假设: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在 20 岁左右。
[6]由于现存的准确观测数据中没有一个人口的预期寿命如此之低,因此必须使用模型生命表来了解这一人口的年龄人口结构。这些模型以历史数据为基础,描述了不同死亡率水平下的 “典型 ”人口。布鲁斯-弗里尔在其罗马帝国的人口概要中使用了 “西方模型 ”框架,因为该框架 “最具概括性,适用范围最广”[7]。在两个重要问题上,该表可能严重歪曲了罗马的情况:青少年和成年人死亡率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不同性别的相对死亡率。因此,20 至 30 岁的预期寿命范围是可信的,[11] 尽管在边缘地区(如一端是疟疾流行的城市地区,另一端是高海拔、低密度的居住区),这个范围可能会被超出。
[6]在前现代社会,死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工业化社会中的慢性、生命末期疾病,也不是原发性营养不良,而是急性传染病,这种疾病对人口的年龄分布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肺结核是古代罗马地区的主要特征;其死亡往往集中在 20 岁出头,而模型生命表显示的死亡率低谷就在这一年龄段。 [12] 同样,在有证据可查的前现代社会,如现代早期的英国和 18 世纪早期的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变化与成人死亡率无关,以至于在婴儿死亡率为 15%至 35%的社会中,20 岁时的预期寿命是相等的(生命表模型忽略了这一点;它们依赖于特定年龄死亡率以统一的、可预测的比率共同变化的假设)。 [13] 没有古代证据可以衡量这种影响(资料来源有忽视婴儿死亡的强烈倾向),模型生命表可能会夸大这种影响,但比较证据表明,这种影响非常大:死亡率主要集中在生命的最初几年。
这种规模的死亡率:
(1) 阻碍了人力资本投资,阻碍了生产力的增长(罗马的青少年死亡率比现代早期的英国高出三分之二);
(2) 造成了大量需要抚养的寡妇和孤儿;
(3) 阻碍了长期的经济规划。
随着衰弱性疾病的流行,有效工作年数的情况更加糟糕:健康调整预期寿命(HALE),即健康状况良好的生活年数,在现代社会中与预期寿命的差异不超过 8%;而在罗马这样的高死亡率社会中,它可能比总预期寿命低六分之一(17%)之多。如果预期寿命少于 20 岁,罗马帝国的经济生产力水平就会非常低下[15]。
生育率
罗马助产士的葬礼纪念碑。/图片来自维康收藏,维基共享资源
要在这种死亡率程度下维持更替水平,更不用说实现持续增长了,生育率必须非常高。在预期寿命为 20 到 30 岁的情况下,妇女必须生育 4.5 到 6.5 个孩子才能维持更替水平。然而,由于离婚率、丧偶率和不育率的上升,生育率必须高于这一基线,即每名妇女生育 6 到 9 个孩子。如果人口保持 0.7% 的年增长率或下降率,那么每隔一个世纪,人口就会翻一番或减半。这种增长率在局部地区或短时间内是可行的,在流行病期间,死亡人数可能会持续超过出生人数,但从长远来看,向维持水平靠拢才是规律[17]。
古罗马埃及现存的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当时的人口尚未经历 “生育转型”;在罗马时期,避孕和堕胎等人工生育控制手段并未被广泛用于改变自然生育率。[18]然而,没有迹象表明这种限制也很普遍;记录的分布情况没有显示出受奇偶性或产妇年龄的制约。
帝国时期的罗马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所谓的 “地中海 ”婚姻生育模式:男性晚婚,女性早婚。根据对墓葬纪念证据最合理的解释,在下层社会,女性在十多岁或二十出头结婚,男性在二十多岁或三十出头结婚[22]。
因此,罗马模式与 “东方”(即东亚)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在 “东方 ”模式中,男女都很年轻就结婚。[23]罗马家庭也具有 “东方 ”模式的某些特征。例如,罗马埃及有延长哺乳期的习俗,这可能延长了生育间隔。
埃及的生育水平与近代早期日本中原村的生育水平相当,那里约有一半人口实行家庭限制。根据历史学家沃尔特-谢德尔的判断,这说明即使在所谓的 “自然生育 ”制度下,限制生育的情况也很普遍。
罗马和希腊的文学和法律传统也经常提到 “东方 ”人口特征中的杀婴和儿童暴露。虽然这些做法的规模不大,但却无法量化(报告的性别比例也无法判断杀戮女性的普遍程度)。在希腊和罗马社会中,这些限制很弱或根本不存在。
人口迁移
根据卡瓦利-斯福尔扎(Cavalli-Sforza)对遗传史的重建,铁器时代之后欧洲几乎没有移民。因此,大多数人口增长可以归因于当地人口在生育率提高的条件下逐渐扩张,而不是地区间的迁移。尽管如此,村与村之间的本地迁徙可能是大量的;为了成功建立和扩大新的定居点,这种迁徙是必要的。地中海的地理位置为这种迁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6] 在帝国初期,约有 75 万意大利人居住在外省。[27]
古罗马移民
凯撒大帝、马克-安东尼和屋大维-奥古斯都将他们的许多老兵安置在意大利和外省的殖民地。Keppie(1983 年)对公元前 14 年之前在意大利建立的殖民地进行了研究。奥古斯都在其长期统治的功绩(Res Gestae)中指出,公元前 31 年,他在意大利的 20 个殖民地安置了 12 万士兵,公元前 14 年在西班牙和南高卢的殖民地安置了 10 万人,公元前 2 年又安置了 9.6 万人[28]。
布赖恩-坎贝尔(Brian Campbell)还说:“从公元前 49 年到公元前 32 年,大约有 42 万意大利人被征召入伍”--这就是奥古斯都时期大部分被派往外省(殖民地)的退伍军人(公民);
不过,卡尔普尼亚法也允许为杰出的勇敢者授予公民身份--例如公元前 101 年 Vercellae 战役后来自卡梅里努姆的 1000 名 Socii(普鲁塔克马书第三十八章),或者泽拉战役后的辅助军团(后来的 Deiotariana 第 XXII 军团)。据历史学家西奥多-莫姆森(Theodore Mommsen)估计,在哈德良统治时期,努米底亚东部(大致相当于现代突尼斯)近 1/3 的人口都是罗马老兵的后裔。
人口
概况
对罗马帝国人口的现代估计源自 19 世纪历史学家卡尔-朱利叶斯-贝洛赫(Karl Julius Beloch)的基础性工作[31]。他根据当代军事制图师的平面测量估计,对帝国不同组成部分的面积进行了估计,这一估计从未受到任何现代分析家的质疑。[32]贝洛赫在 1886 年对公元 14 年帝国人口的估计经受住了当代和近期的批评,并成为现代分析的基础(他在 1899 年对这些数字的修订不太受推崇)。
只有他对安纳托利亚和大叙利亚的估计需要进行大量修订;贝洛赫估计的 1,900 万人口数字产生了直到 20 世纪这些地区才达到的人口密度。布鲁斯-弗里尔(Bruce Frier)在最近对帝国人口的估计中提出了 1200 万的数字,认为这个数字 “相当可信”。
这一估算得出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3.6 人,按照现代标准,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数字(例如,英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254.7 人)。希腊东部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20.9 人,是拉丁西部每平方公里 10.6 人的两倍;只有意大利西部省份和西西里岛的人口密度与东部相当。
奴隶约占帝国总人口的 15%;这一比例在意大利要高得多,在非洲和埃及要低得多[37]。
整个古代几乎没有人口数字的记录,现有的数字往往是修辞性或象征性的。与同时代的汉朝不同,罗马帝国没有现存的人口普查资料。罗马共和国晚期是这一普遍规则的一个小例外:共和国早期到公元 1 世纪的罗马公民人数序列统计数字来自人口普查报表。
公元前 2 世纪有 14 个数字(从 258,318 到 394,736 不等)。公元前 1 世纪只有 4 个数字,而且在公元前 70/69 年(91 万)和公元前 28 年(406.3 万)之间有很大的断裂。因此,对后来的数字--公元前 28 年、公元前 8 年和公元前 14 年的奥古斯都人口普查
--的解释是有争议的。
公元前 1 世纪人口增长的部分原因是社会战争后对西萨尔平各省和意大利盟国的赋权。标准解释假定普查员在奥古斯都普查中包括了所有公民--男性、女性和儿童;修订解释假定普查员只计算成年男性,就像他们在共和时期所做的那样。标准解释没有得到文本内部任何证据的支持,但将公元前 28 年意大利的隐含人口总数从 1,000 万减少到了更可信的 400 万[44]。[44] 较高的人口总数得到了共和国晚期土地冲突记录和其他人口压力迹象的支持,但与帝国其他时期和其他地区的比较证据不符。
估计数
Beloch 1886 年对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帝国人口的估计:[46][47]
罗素 1958 年对公元 350 年帝国人口的估计:[47]。
最近的人口研究认为,罗马帝国的人口峰值为 7000 万(与同时代、规模类似的中国汉帝国相当),其中十分之一位于意大利本土,峰值超过 1 亿[48]。
城市化
帝国时期罗马世界的城市。数据来源: Hanson, J. W. (2016),城市数据库(OXREP 数据库)。/ 图片由约翰-威廉-汉森提供,维基共享资源
按照前现代经济的标准,罗马帝国的城市化程度很高。
49][50] 作为帝国的首都,罗马靠整个帝国的实物转移来维持,没有其他城市能维持到这种水平。帝国的其他主要城市(亚历山大、安提阿、迦太基、以弗所、萨洛纳等)的人口约为几十万。据估计,帝国的累计城市人口约为 1400 万(以人口 5000 人为界限),这表明城市化率至少为 25-30%,与传统的总人口估计相一致,与 19 世纪的城市化率相当[49][50]。
帝国时期罗马世界城市人口估算图(根据 Hanson 2016 和 Hanson and Ortman 2017)。/图片由约翰-威廉-汉森提供,维基共享资源
高死亡率和前现代的卫生条件使城市地区成为净人口汇集地,当地死亡人数多于出生人数。51] 大城市极大地刺激了需求,不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还包括对制成品和奢侈品的需求。
附录
尾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