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有人提出类似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像晋惠帝一样遭遇批评。其实这个问题与愚昧或道德无关,而是因为当今城市的人们对农耕生活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就足够了,毕竟这只是出于好奇,并不像何不食肉糜那样夸张。
从历史来看,我们的祖先在遇到蝗灾时,曾经吃过蝗虫。当时甚至连观音土树皮都能食用,那么蝗虫为什么不能作为食物呢?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上蝗灾时期,朝廷曾鼓励百姓捕捉蝗虫食用的记载。例如,唐代贞元元年(785年),夏天蝗虫肆虐,东起海边,西至河陇,成群结队,遮蔽天空,连绵不断十多天。此时,百姓因饥饿开始捕蝗虫作为食物。又如,元朝1353年,山东、河南、河东等地发生蝗灾,饥民们也捕捉蝗虫来吃,有些人将蝗虫曝晒并存储起来。 在埃及的萨克拉村,考古学家发掘出的4400多年前的古墓墓碑上,刻有人吃蝗虫的图案。《圣经》中也记载了人们食用蝗虫的情况。更早的公元前8世纪,阿拉伯的壁画中常常可以看到士兵们吃蝗虫串的场面。这种蝗虫串是将肥大的蝗虫去除头、腿和翅膀后,穿在树枝上,再用文火烘烤,外形与今天的羊肉串相似。 既然蝗虫数量如此庞大,人们也尝试食用这些令人不悦的昆虫,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因此饿死呢?其实,蝗灾和饥荒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蝗灾通常发生在春夏季节,而饥荒多发生在冬春之际。当蝗虫肆虐的时候,至少农民还有其他食物来源,但蝗虫一过,庄稼全毁,随之而来的是接下来的饥荒。蝗虫的习性也值得说明。蝗灾往往伴随着旱灾,因为蝗虫更喜欢温暖干燥的环境。其实,在风调雨顺的年份里,蝗虫的孵化就会受到抑制,充足的雨水有助于青蛙等天敌的繁衍,进一步减少了蝗虫的数量。而在旱灾发生时,人们的食物资源也急剧减少,蝗虫的食物来源匮乏,便开始侵袭人们的农作物,成群结队地飞行。当它们吃光了庄稼后,蝗虫便会飞走,真正的饥荒就此开始。 即使在蝗虫肆虐时,农民们有经验会把蝗虫捕捉回去,但问题在于如何保存这些蝗虫?是将它们晒干储存吗?然而,在漫长的冬春季节里,这些晒干的蝗虫根本无法满足全年的食物需求。加上旱灾导致的植物匮乏,蝗虫作为食物链较高一级的生物,它们食用植物并消耗能量,即便捕捉了大量蝗虫,也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