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原名邹恩润,“韬奋”为其笔名,寓意“韬光养晦,奋斗不息”。1895年11月5日,他生于福建永安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22年,经黄炎培引荐,邹韬奋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自此踏上新闻出版之路。1926年,他接任《生活》周刊主编,积极为民发声,勇于抨击黑暗现实。在他创新性的办刊理念下,《生活》周刊广受好评,曾创下当时我国杂志发行的最高纪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邹韬奋深感国难之痛,调整了编辑方针,将《生活》周刊由综合性青年大众读物变为全国救亡运动的舆论阵地。
1935年8月,邹韬奋响应中共《八一宣言》,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明确呼吁“团结抗日,民主自由”,激励成千上万青年奔赴抗日前线。1936年11月,邹韬奋因与救国会领导人一起积极推动政府抗日救国而被捕入狱,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邹韬奋获释。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先后见到董必武和周恩来。周恩来鼓励他到陕甘宁边区及敌后开办书店。邹韬奋郑重提出入党请求,周恩来表示党需要他留在党外工作,他欣然接受。1940年9月,他先后在晋东南解放区、延安、苏北、苏中和重庆开设书店,积极宣传抗战,传播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思想。1941年皖南事变后邹韬奋出走香港,他更积极致力于政治活动,为实现民主政治奔走呼喊。
1943年,邹韬奋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1944年7月,他在上海病逝。
毛泽东曾深情评价他:“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作为三联书店的创始人,邹韬奋先后创办《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全民抗战》等七种刊物,出版著作与译作数十部,指引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因积极宣传抗日,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政论家、出版家和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