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实,周武王用“下三滥”的手段灭了商,后来却被孟子洗白
迪丽瓦拉
2024-12-07 09:03:26
0

原标题:考古证实,周武王用“下三滥”的手段灭了商,后来却被孟子洗白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那都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用兵之道亦然,而且这“名正言顺”的职责,往往是落在“最高领导人”的身上的,想个什么理由去攻击对方,这是君主应该考虑的事情。

但是在历史上,有一次朝代更替之战,胜利者被人们传诵了几千年之后。然而当现代人经过一些考古研究,却突然觉得,这胜利者赢得似乎并不那么光彩。

帝辛暴政,武王伐纣

话说公元前晚商时期,商朝末代君主子受继位,是为帝辛,后世称商纣王。

纣王此人,可以说是天生神力,据史书记载,其“托梁换柱”、“力格猛兽”,曾经纣王的父亲帝乙和纣王在宫中“遛弯”,路过一座阁楼时,顶梁柱突然折了,房梁直接塌了下来,把帝乙吓了一跳。

纣王见状,走上前去,一把竟然直接把房梁托了起来,随即让人前来换上了新柱子,而这一幕被帝乙看在眼里,也觉得这个儿子勇武过人,又这么孝顺是个不错的继承人。

到了后来,纣王继位之后,果然发挥了自己天生神武的优势,多次带兵征讨夷方国,也就是“东夷”,而后也是连连获胜,大显商朝国威。

在达到了人生巅峰之后,纣王终于“膨胀”了。

从此之后,纣王修建了朝歌鹿台,宠信“妖妃”妲己,任用飞廉、恶来父子,研究了酷刑“炮烙”,置“酒池肉林”,好声色犬马,不敬天地鬼神,最终闹得商朝与天下人离心离德。

在当时,姬昌、九侯、鄂侯身为三公,面对帝辛如此放荡不羁的行为,这三人极力劝诫。但不想反而招来祸端。

九侯有一个女儿,长得非常美丽,于是九侯便把这个女儿献给了帝辛,想借此机会劝谏帝辛不要再肆意妄为了。

但是九侯这个女儿那是相当保守,看到帝辛让一群男女一丝不挂地在酒池肉林之中追逐打闹,根本难以理解帝辛如此“先进开放”的思想,惹得帝辛大怒,于是便杀了这个女儿。

九侯这时突然前来劝谏,气头上的帝辛直接将九侯剁成了肉酱,而九侯的好友鄂侯见状,极力为九侯求情,结果鄂猴被吊起来,制成了肉干。

就这样,三公中仅剩姬昌一人躲在角落,瑟瑟发抖,根本不敢再有丝毫的反对之意,只能是暗自叹了一口气。

谁知这叹了一口气,竟然也被崇侯虎听到了,当即向纣王指认,姬昌心怀怨念,纣王将姬昌囚禁,姬昌的属下将美女和宝马带来献给了纣王,纣王这才放姬昌出狱。

姬昌出狱之后,向纣王献洛水以西之地,请废炮烙,纣王心里高兴,也随口答应了他,并且赐给他弓箭斧钺,授予他西部地区诸侯之长的尊称,至此,姬昌正式成为了西伯侯。

姬昌回到了他的封地之后,大肆招揽不满纣王暴政的人,使自己的羽翼愈加丰满,而这时纣王的行为也越来越残暴。

宰相比干劝谏,纣王理都不理,祖伊劝谏纣王,如果再继续荒淫暴虐,那么将为苍天所不容,谁知纣王则反唇相讥:“我命由我不由天!”

一句话,直接让祖伊无话可说。

面对一个这么说,说不听,打,打不过,性格反复无常、残暴不堪的大王,下面的臣子们早已经心如死灰。

不久之后,姬昌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继承了自己父亲的遗志,决定率军东征,讨伐纣王。

在到达孟津之时,姬发与八百诸侯会师,诸侯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与纣王殊死一战,姬发却摇了摇头:“老天爷还没有给我们机会。”

便竟然又带人回去了,而从此之后,纣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屠杀。

比干被挖出了“七窍玲珑心”,囚禁了箕子,逼迫了微子出逃,商国的太师和少师,都带着自己“吃饭的家伙”也就是祭器和乐器,跑到了周国,请求姬发收留。

商周时代,“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如今,“祀”已经能够为自己所用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戎”了。

姬发觉得时机已到,便再次号令诸侯,征讨商纣。

约公元前1046年,周国大军与八百诸侯在盟津会师,与纣王约定,双方派出军队在牧野决一死战。

在战斗之中,商军胶鬲部临阵倒戈,商军阵脚大乱,最终节节败溃,纣王被迫退守朝歌,但是最终也没能守住。

偌大的朝歌城,在一个大清早被周王朝攻破了,纣王坐在了鹿台上,看着自己创下的这诺大的工程,自焚而死,姬发赶到之后,将纣王的尸体斩首示众,最终成就了周朝800年的基业。

本来商周之争,牧野之战,姬发所代表的一直都是讨伐无道昏君的正义方,这一点被“正史”传诵了几千年了,商纣王和夏桀一起,被作为无道昏君的代名词,也已经几千年了。

但是随着对一些新出土史料的解读,人们越来越发现,这场战争似乎并不是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交战,里面有着不少猫腻。

正义还是“世仇”?

首先,我们要先来确定一个问题,周朝和商朝之间的战争,真的是因为纣王残暴不堪吗?

周的前身是周部落,它的始祖为姬弃,也就是被人们称为农神的“后稷”,是黄帝的后人。

由于北方戎狄等游牧部落频频侵略,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便带人到了陕西岐山的平原,在《诗经·鲁颂》之中,便有这么一句:

“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

这句话,是在称赞周王朝的出身和他的伟大志向,我是“后稷”的子孙,是这天下的大王,我住在岐山的南面,应该和商朝分庭抗礼。

也就是说,周朝从古公亶父定居岐山之时,就有了取代商朝之意。

在《竹书纪年》的记载中,也有这么一句话:

“文丁杀季历,二年周人伐商。”

文丁是商纣王的爷爷,季历是姬发的爷爷,也就是说,帝辛的爷爷把姬发的爷爷给杀了,所以引起了“周人伐商”。

在武王伐纣之前,周朝早就和商朝有过战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往远的说,周朝早就有“彼可取而代之”之意了,往近的说,两家也是“三代世仇”,不管纣王是残暴还是宽仁,周朝和商朝之间那都绝对是有着不死不休之恨的。

纣王的残暴,只不过是“武王伐纣”的诱因,是历史的“偶然性”,哪怕没有了纣王的残暴,周朝迟早也会讨伐商朝的,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

再一点来说,那就要说到武王伐纣的进攻方式了。

陕西出轨土的一件青铜器上,有这么一段铭文:

“武征商, 唯甲子朝,岁鼎克。闻夙又商。”

《尚书》之中也记载:

“甲子昧爽(昧:黎明前)”

这两句话,其实都表达了一个意思,那就是武王伐纣的一个时间,都是什么时候呢?都是黎明破晓、清晨左右,最晚也不会超过早上六七点。

那么我们可以想想,早上七点攻破了朝歌,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攻打朝歌的呢?这朝歌城总不会是纸糊的吧,一捅就倒,最起码要半夜时分开始攻打朝歌。

这里我们要首先明确一个常识,在商周时期,人们打仗是非常讲规矩的,两方诸侯交战,会先下战书,约定好时间地点,各自带多少人,然后就用手里的这些人开始交战。

像是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为什么会宁愿冒着兵败的危险,也要遵守“交战之礼”,以至于后来落了个愚昧不堪的名声了,这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打仗确实是要遵守这些规矩的。

而很显然,武王伐纣,并没有遵守这个规矩,因为下战书的话,谁会把交战的时间约定在半夜呢?

所以周朝的军队对于商朝是进行了一次“偷袭”,而且还是进行了“夜袭”,面对神兵天降一般的周朝军队,纣王守卫朝歌的士兵慌乱之下,来不及反应,这才被打败了。

仁者无敌?

商朝那些临阵倒戈的部队,也是值得说一说的。

在历史中记载,纣王放出了监狱中的刑徒,与士兵混合在一起,凑了70万大军迎战姬发,但是最后大军倒戈。

可是在纣王的部队中,倒戈的只有胶鬲的部下,很多的军队都还在拼死抵抗,因为在二月甲子(二月二十七日),姬发攻破朝歌之后,一直到了三月初一,吕望也就是姜太公,才带着俘虏归来。

各方诸侯的“献俘大戏”,一直持续到了四月初九。

如果武王伐纣真的是民心所向,纣王麾下的士兵纷纷倒戈相迎的话,那么这些俘虏为什么用了这么长时间才来“归降”呢?

便只有一个解释,这些俘虏并没有归降,而是和周朝的军队进行了大战,这才用了这么长的时间。

并且与纣王的残暴相比,其实姬发也并没有那么仁义,当时有一本名叫《武成》的史书中记载:

“武王伐纣,夙克朝歌,血流漂杵。”

但是这样的记载,在后来却被儒家们口诛笔伐,孟子曾经为“武王伐纣”的残忍站台洗白:

“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我仁义的周武王,讨伐不仁的商纣王,那应该是传檄而定才对,根本不会杀人,也就没有血流漂杵。

有儒家大佬孟子为姬发站台,后人谁还敢再质疑“武王伐纣”的合理性,以至于对姬发不利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少。

但我们其实可以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集体的“正义”

其实帝辛的种种“恶政”,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的话,那么便是一场政治变革。

就以用人方面来说,帝辛任用的飞廉、恶来等人是奸臣,但他们同样也有一个身份,那就是并非贵族中人。

并非贵族中人,却能身居高位,这无疑是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这一点对于以前的那些奴隶主贵族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新贵族的出现,往往会损害到旧贵族的利益。

如今,帝辛能够不拘一格,任用飞廉、恶来等奸臣,那么如果哪天他改邪归正的话,是不是就能任用一批贤臣呢?那么我们这些老贵族的地位,不是更保不住了吗?

打破以前的用人制度,这是帝辛政非常重要的一点。

再者,他所设立的那些严刑峻法,例如炮烙等酷刑,这也是不被贵族所接受的。

并不是说因为这些刑法太过残忍,而是帝辛从这些贵族手中,把司法权、执法权给抢夺了过去。

在帝辛这里,只要是犯罪的人,那么都会一视同仁地遭到酷刑的惩罚,不管这个人是不是自己商国的人,而在以前,如果说不是商国的人犯了罪,那么应该交由其所在部落的首领来裁决对此人的惩罚,并不会由帝辛确定此人是该遭什么罪。

故而帝辛如此一举,无疑是剥夺了这些旧贵族们司法的权利。

至于不“祭祀神明”,那就更好说了,“反封建迷信”啊。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帝辛直接就要废除“祀”,这让那些贵族们再怎么以“天命神权”的理由,去忽悠那些底层人民呢。

所以这一条条地加起来,才导致了诸侯们对帝辛愈加不满。

一个诸侯国想对商朝动武,那是造反,是暴力,可要是八百个呢?那是正义啊。

最终在和商朝有着世仇的周朝带领下,才一举攻破了朝歌,灭亡了商朝。

后世孟子等儒家大佬,为姬发说话,其原因就更简单了,先秦时期,儒家讲究的是“仁”和“礼”,而这个“礼”,说的就是“周礼”,他们所遵守的便是周朝的礼仪,自然要为周朝说话了。

其实如果帝辛能够任用一些保学之人,慢慢地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逐渐废除旧贵族,完全有希望,将商朝带向一个新世界。

奈何帝辛太急了,他的步子跨的太大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变革,最终激得这些诸侯们狗急跳墙,以“集体暴力便是正义”的方式,灭亡了商朝。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属实必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吕... 说到吕布,这个名字可以说是人人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最著名的将领之一,以勇猛无敌的形象深入人心,常常被...
再现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坚守:中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撕裂了沈阳的夜空。此后,东北大学被迫流离,转徙北平、西安,成为...
原创 他... 谢富治,这位曾经的开国上将,在生前是荣誉满身、光辉灿烂,但死后却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生前和死...
原创 温... 温铁军教授有个很形象的说法,叫“被扒了两层皮”。这听着像是在诉苦,但其实远不止于此。 上世纪90年...
原创 萧... 1973年,在一次整风大会上,萧克将军作了深刻的检讨,他坦言自己一生中有三次站错队。 那么,这三...
原创 1... 1895年,李鸿章捧着刚签署的《马关条约》,眼中满是泪水,站在慈禧面前。他为国家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尊严...
原创 诸...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之后他的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正是有了诸...
校史上的第一次|第一位来“央音... 1949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诞生。是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原创 盘... 众所周知,学历在当今社会非常重要,但在如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创下新低的背景下,学历的作用显得有些无力。...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昭这个字通常出现在那些短命的皇帝的谥号中,尤其是在一些朝代末期的君主身上。例如,汉昭帝...
原创 周... “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周公瑾——一位风度翩翩、胸怀...
原创 台... 一场在特殊地点的演讲,引发岛内各方关注。郑丽文选在马场町这一见证过往黑暗历史、承载特殊意义之地发声,...
原创 清...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
原创 赵...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以常胜将军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他的战绩和声誉几乎无人能及。虽然“常山赵子龙”排...
原创 八... 在东汉末年的三大势力中,曹操麾下的武将力量最为强大。这些武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张辽、张郃、徐晃、...
原创 建... 1950年8月10日,毛主席亲自签署了一份委任状,内容写道: 中央人民政府委任令,委任载涛担任中国人...
原创 陶... 提到陶渊明,估计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典故传了一千多年,把他塑成了不恋官场的清高圣...
原创 临... 在民国历史上,小凤仙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侠妓,她的生命充满了许多传奇色彩。如果要选出最具传奇性的事件,那...
原创 为...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自带领陈国、蔡国、虢国、卫国等国的军队,以及周军,发起了对郑国的讨伐,这场战...
原创 刘... 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中国,建立了强大的汉朝,而吕雉则成为了汉朝的皇后。更重要的是,刘邦去世后,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