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吴三桂,多少仁人志士恨他恨的牙痒痒的,比如蒋介石也痛恨这样的人,在1969年得到苏联支持他的反攻大业时,他犹豫片刻后果断拒绝了,原因是坚决不做第二个吴三桂。可见吴三桂的罪行已经昭然可知。很多人只知道他引清兵入关,其实这个只是一个开始,最恶劣的在后面,本期我们一起聊聊吴三桂。
一、早年经历与崛起
吴三桂(1612年/1608年—1678年),字素存、长伯,一字月先,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原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他出身于武将世家,父亲吴襄是明锦州总兵,舅舅祖大寿则是辽东前锋总兵。自幼,吴三桂便展现出对弓马骑射的浓厚兴趣与天赋,以武举承父荫,初授都指挥,后擢总兵,镇守山海关,成为明朝末年的一员重要将领。
二、降清与山海关大战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面对这一巨变,吴三桂做出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抉择——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这一战不仅奠定了他在清朝初期的地位,也开启了他与清朝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三、平西王与镇守云南
降清后,吴三桂因功受封平西王,并作为清军的重要将领参与了对南明政权的追击。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受任平西大将军,会同清军进攻南明云贵地区,最终成功占领云南。此后,吴三桂被清廷命为镇守云南的藩王,开始了他在云南长达数年的统治。
在云南期间,吴三桂不仅巩固了清朝在该地区的统治,还积极经营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拥兵自重的局面。他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为“三藩”,成为清朝初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四、三藩之乱与称帝
然而,好景不长。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令撤藩,这一决定触动了吴三桂等人的根本利益。吴三桂闻讯后愤而叛清,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挥军入湖南,史称“三藩之乱”。这场叛乱迅速波及桂、川、黔、湘、闽、粤等省,甚至影响到赣、陕、甘等地区,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叛乱的初期,吴三桂凭借其在云南多年经营的势力基础以及丰富的军事经验,一度势如破竹。然而,随着清政府的全力镇压以及战争形势的变化,吴三桂的叛军逐渐陷入困境。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周,改元昭武,但这一举动并未能挽救其败局。同年八月,吴三桂病逝于衡州,其孙吴世璠继位后继续抵抗清军,但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被清军彻底平定。
五、历史评价与影响
吴三桂的一生充满了争议与矛盾,作为明朝末年的重要将领和清朝初期的藩王,他既有着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也有着发动叛乱的罪行。对于他的评价历来存在分歧:有人认为他是能够认清社会发展趋势、选择顺应历史潮流的智者;也有人认为他是背叛明朝、勾结清朝的“汉奸”。无论如何评价吴三桂的一生都无法否认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吴三桂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传奇经历更是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一个缩影,通过了解吴三桂的一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抉择,吴三桂作为典型的极端利已主义者,和秦朝李斯一样,为了自己荣华富贵不择手段。作为一个执掌三军的将令,不听从上级快速行军命令,错失了挽救大明最好时机,这是不忠不孝,为了一红颜临阵倒戈,改变自己为了自己主张,不顾民族大义,这是典型的不义,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充当马前卒,杀害自己的同胞,无数仁人志士,地方武装,还有南明势力,很多都倒在他的军队脚下,这是不仁,因为被康熙皇帝削藩,损害自身偏安一隅的利益后,才想起反清,令人膛目瞠舌的是吴三桂居然给起义的口号定为“反清复明”,这是典型的无耻行为,估计是老糊涂了,自己明明把南明皇帝杀掉,居然还有脸谈反清复明,所以他的起义注定是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