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督是清代地方最高的军政长官,俗称“封疆大吏”。在清朝末期,全国设有九个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九大总督中,直隶总督地位最高,而东三省总督则拥有最大的权力。后人曾评价,东三省总督的权力堪比除去封建割据和殖民地总督的其他职位,“权任未有若此者”。在这九位总督中,东三省总督与巡抚是上下级关系,其他总督与辖地巡抚则互不隶属。
今天,我们将重点讲述这些末代总督们在清朝灭亡前后的经历,以及他们各自的结局。
1906年,鉴于日俄对东三省的威胁,清朝的中央政府开始感到对东三省的统治力不足。为加强控制,清廷派遣载振和徐世昌前往东三省,探索解决方案。不久,二人上奏《通筹东三省全局折》,主张将东三省的行政体制与内地省份统一,设置总督来统一掌管三省事务,集中力量应对外部威胁。根据这一建议,清廷于1906年4月20日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成为首任东三省总督,唐绍仪、朱家宝、段芝贵分别担任奉天、吉林和黑龙江的巡抚。
到宣统三年(1911年),东三省总督锡良因病休养,由四川总督赵尔巽接任,成为东三省的最后一任总督。赵尔巽既是清朝忠臣,也是能臣。在担任湖南巡抚期间,他坚决拒绝了列强对湖南矿产的控制要求,并通过设立矿务总公司来保护湘省的矿产利益。担任盛京将军时,他推行财政改革,创办了银号,改善了东三省的财政状况;在四川担任总督时,他大力清理赋税,推动民族团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然而,赵尔巽未能幸运地遇到好的时机,在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下,他依然坚守清朝,坚决抵抗革命党人的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赵尔巽仍然忠于清朝,并坚决对抗革命党。他在奉天(今沈阳)准备镇压革命起义,采用武力残忍杀害了数千名革命党人和无辜百姓。即使清朝的灭亡已经不可避免,他依然试图保持东三省的稳定。清朝灭亡后,赵尔巽被解除职务,但由于当时的政治混乱和袁世凯的保护,他得以逃过一死,暂时隐匿于青岛租界。随着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赵尔巽重新开始活跃,担任了清史馆馆长,直至1927年去世,享年83岁。
张镇芳是清朝九位末代总督中任期最短的一位,仅担任了十天。他的官场生涯因得势而飞黄腾达,但也有些许投机的成分。在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后,张镇芳凭借与袁世凯的关系获得了升迁,曾任直隶总督。清朝灭亡前,张镇芳作为袁世凯的忠实支持者,表态“唯袁世凯马首是瞻”。他参与了袁世凯的政治布局,但在民国成立后,因屠杀革命党人,他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1914年,他被撤职并遭到民间广泛谴责。随后的几年,张镇芳参与了张勋的复辟活动,虽未成功,但最后,他在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一位富有的商人,直到1923年去世。
张勋,清朝末年的“辫帅”,对清朝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即使在清朝灭亡后,他依然效忠清室,率军顽抗革命。1917年,他策划了“丁巳复辟”,试图恢复清朝,但最终失败。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政治,而是逃入天津租界,转向商界,经营了多家企业,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在商界的成功,使得他放弃了政治野心,直到1923年去世。
张鸣岐是清朝末代总督中最令人不齿的一位。他在官场上并非凭借能力,而是依赖贿赂和投机上位。担任两广总督时,他通过镇压革命起义,导致数十位革命志士牺牲。辛亥革命成功后,他迅速逃亡,先后流亡至香港和日本。袁世凯上台后,张鸣岐回国,成为袁的高级顾问。然而,他的恶行不仅限于此。张鸣岐与日本勾结,通敌卖国,成为历史上的卖国贼。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再次加入了汉奸组织,并为日本效力,直至1945年去世,享年79岁。
松寿是满洲正白旗人,清朝九位末代总督中唯一一位自杀的总督。辛亥革命爆发后,福建发生起义,松寿拒绝交出权力,并采取顽抗态度。最终,革命党人和新军联合发起起义,松寿无法抵挡,见大势已去,便吞金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瑞澂,满洲正黄旗人,出身满洲贵族,仕途顺畅,任江苏巡抚时声望极高。然而,他在面对辛亥革命时未能审时度势,激化了局势,导致武昌起义的爆发。起义后,瑞澂弃城逃亡,最后在日本隐居直至去世。
长庚同样是满洲正黄旗人,曾在多地任职,担任陕甘总督时曾顽强抵抗革命势力。虽然陕西未脱离清朝,但清朝灭亡后,长庚主动交出总督印,表示退出政坛,最终去世。
赵尔丰是赵尔巽的弟弟,任四川总督时因为支持清朝铁路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最终导致四川爆发革命。清朝灭亡后,他被指控为四川乱局的幕后推手,最终在成都被处决。
李经羲,出身名门,是清朝末期的九大总督之一,任职期间创办了云南陆军讲武堂,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辛亥革命后,他离开云南,曾在民国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但因政治动荡而迅速失去权力,最终在1925年病逝。
这些清朝末代总督的命运各异,有的坚持顽抗到底,有的则随时顺应局势,调整自己的立场。他们的生死与命运,不仅是清朝灭亡的见证,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