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评价关羽?
关羽生前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推崇与赞誉。在曹魏阵营,曹操曾称关羽为“天下义士”,这充分显示出关羽在曹魏阵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曹魏的顶尖谋士郭嘉、程昱等人也多次称赞关羽的武力,认为关羽与张飞是“万人敌”,意指他们两人的战力堪比千军万马。作为曹魏阵中的顶尖人物之一,曹操等人显然把关羽视为最可怕的敌人,足见其威胁之大。
在东吴阵营,周瑜对关羽的评价同样极为高尚。他将关羽与张飞并列为“熊虎之将”,并称他们为勇猛无匹的将领。周瑜甚至设想过在刘备过江娶亲期间,利用关羽可能带来的威胁,试图挑拨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从而拉拢他们以增强东吴的军力,尤其是陆战与马战的优势。若这一策略得以实施,东吴便能在战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并凭借强大实力,形成“一个打十个”的局面。
在蜀汉阵营中,关羽无疑是核心人物之一。每当刘备需要分兵出征时,关羽通常会率领大军守护大本营。关羽的军中地位始终处于二号人物的位置,直到去世也没有被如《三国演义》所描绘的那样,被诸葛亮完全取代。
然而,关羽的失去荆州以及最终被杀,给局势带来了重大变化。三国时期,曹魏阵营的夏侯渊是另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将领。曹操曾称他为“虎步陇右”,但在夏侯渊战死之后,曹操迅速改口,批评他为“白地将军”,表明夏侯渊与汉中的安全息息相关。关羽的处境亦类似,他的胜利曾让“威震华夏”,然而一旦失去荆州,蜀汉的前景便岌岌可危,无法实现《隆中对》中所提出的“刘备、关羽、张飞”两路并进的战略。关羽之死,无疑带来了比夏侯渊战死更加严重的后果。
即便关羽去世后,曹魏依然把他视为蜀汉最具威胁的名将,认为“羽死军破”便是蜀汉彻底崩溃的开始。而东吴因为暗中偷袭关羽,反而选择了沉默。然而,蜀汉的失败常被认为与关羽失去荆州密切相关,这一事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因此,蜀汉对关羽的评价必然会经历一次深刻的反思与再评估。
二、刘禅的评价
在蜀汉三位顶级人物中,刘禅对关羽的评价显得相对公正、客观,因为两人关系较为疏远。刘禅通过关羽的谥号来表达对其的评价,最终将关羽追封为“壮缪侯”。其中,“壮”这一部分没有争议,普遍被认为是对关羽英勇武力的肯定,赞扬他在战场上屡次征战并取得不凡的胜利。“壮”字的含义,与张辽的评价相似,张辽亦曾被追谥为“壮侯”。
然而,关羽的谥号中“缪”字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学者认为,“缪”与“穆”是通用字,两者含义接近,因此可将“缪”解释为“穆”,这样该谥号便等同于对关羽的高度赞美,类似于岳武穆的评价。然而,主流解释认为“缪”并非“穆”的通假字,而且“缪”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表示“武功未成”或“名实不符”。因此,刘禅的评价反映了关羽一生的不同阶段,前期表现卓越,后期失去了荆州,导致蜀汉兵败而亡。这种评价或许是最为中立且客观的。
三、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与关羽共事多年,对关羽有着深入的了解与感情。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关羽时表示,关羽的失败使得蜀汉无法恢复汉室的局面,他甚至使用了“毁败”二字,暗示关羽的失败是不可挽回的。与夏侯渊被杀后的“授首”相比,关羽的失败更为致命,最终导致蜀汉失去了争取汉中和恢复汉室的机会。
诸葛亮的“毁败”评价,透露出关羽的失败是一个深刻且不可逆转的损失。作为荆州的主帅,关羽的死亡对蜀汉而言无疑是灾难性的。虽然关羽并非完全是此败的唯一责任人,但他身为主帅,理应承担责任。诸葛亮在此展现了自己对关羽失败的冷静评估,也为刘禅评价关羽时使用“缪”字提供了某种解释。
四、刘备的耐人寻味的态度
刘备对关羽的评价最为复杂,充满了深情与敬重。作为与关羽有着深厚情谊的领导者,刘备不可能因关羽丧失荆州而公然否定他。在涿郡时期,关羽和张飞一直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两人屡次帮助刘备化险为夷。可以说,关羽与张飞的忠诚是刘备能保持独立和生存的关键。
然而,刘备登基为帝后,却表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态度。尽管马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但“蜀汉大将军”的位置始终空缺。直到诸葛亮时代,蒋琬才成为首位“大将军”,姜维则成为蜀汉最后一位“大将军”。这表明,刘备对关羽的地位给予了无上的认可,无论关羽失去荆州给蜀汉带来多少损失,他始终未曾为关羽的空缺找到合适的继任者。尽管有人批评刘备“感情用事”,但他对关羽的忠诚与敬意却深刻展现了他对这位兄弟般人物的珍视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