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中,许多试图攫取权力的太监往往给人留下了恶名。很多太监之所以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极其恶劣,像赵高、魏忠贤、李辅国等人的恶行,至今仍为世人所诟病。由于太监多为权欲熏心、心狠手辣的形象,久而久之,他们在历史中的形象便逐渐固化。然而,历史上是否没有做过好事的太监呢?事实上,在唐末五代时期,确实有一位太监因一件善举,挽救了千余条生命,他就是张居翰。
张居翰的事迹在史书中并未详尽记载,甚至连他的籍贯也无法考证。我们仅知道他于公元928年去世,享年71岁。在那个乱世中,能够安享晚年、善终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像张居翰这样身处权力中心的宫廷人物,他能有如此结局,实属不易。
张居翰出生在一个庶族家庭,由于生活所迫,最终入宫做了太监。虽然他的命运看似悲惨,但幸运的是,唐朝末期,太监的权势正逐渐膨胀。唐玄宗时,太监高力士便开始得宠,随后的几代帝王更是陆续有太监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如鱼朝恩、仇士良等人,唐朝的许多政权重心逐渐掌握在这些太监手中。
这个时期的太监之权力,非同小可。那时,太监甚至能发动政变、杀害宰相,甚至在一些情况下,废立皇帝。无论是有能力的唐宪宗,还是软弱的唐敬宗,最终的结局无一例外地被太监谋害。可以说,唐朝后期的太监们已经成为了皇权和宰相的阴影,被比作“董卓与十常侍的结合体”。
太监之所以能够逐步掌握权力,根源在于皇帝对军权的失控。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对地方节度使的控制几乎丧失,地方的兵权大部分被下放。为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禁军的地位因此提升,其中以神策军最为强大。然而,皇帝的最大失误是将神策军的兵权交给了太监。由于太监无法生育,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因此太监和中央政府之间一直保持着微妙而又不稳定的平衡。
在这种背景下,张居翰的仕途可谓如鱼得水。他与太监头目张从玫关系密切,张从玫还收他为养子。唐僖宗也十分赏识他,认为他忠诚可靠,于是将他任命为幽州的监军。按理来说,太监担任监军是一种惯例,但这通常只是皇帝为了加强地方控制的无奈之举,而那些外派的太监一般都缺乏军事才能,通常留下的名声也不好。然而,张居翰并未辜负皇帝的信任,来到幽州后,他与当地的节度使刘仁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工作,表现得十分勤勉。
正因如此,当军阀朱温入京并开始屠杀太监时,张居翰便被刘仁恭保护了下来。朱温篡位后,张居翰投奔了晋王李克用。随后的潞州之战中,张居翰与李嗣昭并肩作战,成功守住了城池。张居翰还亲自带兵打击梁军,最终为保卫战取得了胜利。在李存勖建立后唐后,张居翰也得到了重用,李存勖封他为参典机要的枢密使。
在后蜀之战中,后蜀王衍意识到自己无法抵挡,选择了开城投降。李存勖对此十分高兴,决定接纳王衍。然而,战局突然发生变化,四方爆发兵变,导致后唐的局势瞬间崩塌。面对突如其来的局面,李存勖慌乱失措,发出命令,要求杀掉王衍及其一行人,以防后患。
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居翰在宫中得知了这道圣旨,他感到非常不忍。张居翰认为,杀降无异于不吉,必然会带来灾难。他私下里将圣旨中的“行”字改成了“家”,这样一来,圣旨传达出去后,除王衍一家十余人未能逃脱外,其他所有后蜀的军士和部曲都被保全了下来。
正因为张居翰这一改变圣旨的举动,救下了上千人的生命。虽然他的这一行为被视为“欺君之罪”,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太监在乱世中不仅全身而退,而且在多朝服务期间,展现出了忠诚和仁心,也算得上是善有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