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1年,窦建德临终前,痛斥李渊:“忘恩负义,不讲武德。”李渊在杀害窦建德的决策上显示了自己的短视和狭隘,这样的行为显得格局小,缺乏远见,让人不齿。更严重的是,这一决断几乎带来了致命的后果,差点害了李世民。
619年,河北战局传来不幸的消息,唐军6万大军在战斗中溃败,李渊的大将李绩、李神通、魏征以及同安公主都被俘。李绩的被俘不算大事,但李神通与同安公主是自家人,李渊不得不采取行动去营救。于是,他派人联系窦建德,求得帮助。
窦建德,隋末的农民起义领袖,推崇“仁政”理念,关心百姓福祉,深受河北百姓的爱戴。李神通本已出兵打击宇文化及,但途中受挫,而窦建德趁机消灭了宇文化及,为隋炀帝复仇。
当时,唐朝派兵进攻河北,窦建德与李渊军队发生冲突,李绩、李神通出征挑战,但被窦建德大败,全部俘虏。对于俘虏,窦建德一向采取宽厚之道,安抚他们,给予官职,甚至对于那些不愿意投降的,他也会送他们回家,提供路费,不予阻碍。
李绩虽然被捕,但窦建德仍安排他继续守卫黎阳,然而李绩趁机逃回了唐朝。窦建德的部将对此不满,提出应该杀了李绩全家,甚至包括李神通和同安公主。但窦建德平静地回应:“李绩本就是唐朝的臣子,他能逃回去也是忠心耿耿,怎么能因他逃跑而处决他呢?”
窦建德对待李神通和同安公主也没有一丝怨恨,而是安排他们住在上等的旅馆,款待他们食物美酒,生活得相当舒适。窦建德甚至视他们为“客人”而非俘虏,表现出他宽容大度的胸怀。
与此同时,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尉迟恭联合突厥骑兵南下,齐王李元吉被打得狼狈不堪。李世民也在前线指挥,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准备通过消耗战来取得胜利。李渊无力应对窦建德的威胁,只能主动向他示好,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决定结为兄弟。窦建德也答应释放李神通和同安公主,让他们回到长安,与李渊团聚。
621年,李世民率领13万大军东征,准备讨伐王世充。当他们抵达洛阳城下,李世民高声斥责:“王世充反叛,不投降阻碍朝廷统一,天理何在?”王世充则回击道:“李渊也曾是隋朝臣子,亲手杀了隋炀帝杨侑,你凭什么指责我?”两人激烈争辩后,李世民展开进攻,但遇到了强悍的单雄信的围攻。若非尉迟恭及时前来救援,李世民或许就会丧命。
洛阳城防御坚固,李世民决定采取“围点打援”战术,派兵攻击王世充的粮食运输线,试图以断粮来逼迫城内守军投降。王世充急忙向窦建德求援,谋士凌敬建议:“唐军虽然强大,但若坚城之下不战,亦有机会逆袭。夏兵虽然人多,但素质不行,无法正面与唐军抗衡。要想击败李世民,唯有切断粮道,联合突厥杀入关中。”
如果窦建德听从凌敬的建议,或许唐朝会陷入大麻烦。可惜的是,窦建德并未采纳这一策略,他并不想激怒李渊,而只是希望能帮助王世充渡过难关。最终,窦建德的目光局限,导致他在虎牢关被李世民突袭,最终被俘。
窦建德被押送至长安,李渊对此没有丝毫客套,直接下令斩首,并命令处决所有随行部将。临终前,窦建德痛斥李渊,指责他忘恩负义,缺乏武德。他曾好好对待李渊的家人,把他们当作贵客来招待,而李渊却对他没有一丝感恩,竟如此残酷地将其处决。
那么,李渊为何要杀窦建德呢?原因很简单,李渊内心深处畏惧窦建德的威胁。从法律角度来看,窦建德建立的“夏国”比李渊的“唐朝”更具合法性。李渊与杨广曾是亲密伙伴,镇守河东,却在隋朝灭亡的关键时刻自立为帝,篡位成为“乱臣贼子”。而窦建德则在复仇旗帜下消灭了宇文化及,并且善待隋朝皇室成员,甚至将他们送往突厥团聚,表现出他的宽容。
李渊因为内心不安,对待那些反抗的“十八路反王”首领,无论他们是否投降,都毫不手软,几乎没有一人能够逃脱。窦建德的死,也为李渊带来了长远的恶果。622年,刘黑闼起义,迅速恢复了窦建德的领地,并打败了李渊的众多名将。李世民亲自出击,也险些在洺水河畔丧命,直到尉迟恭的及时救援。
窦建德在河北民众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人民自发建立“夏王庙”来祭祀他,香火不断。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及唐朝中期的河北三镇割据,民间反抗声浪日益高涨,窦建德的影响可见一斑。
若李渊采取正确的策略,比如给窦建德一个虚职,或许能够稳住河北民心,减少后患。或许像王世充那样,制造一场假死事件,再办一场厚重的葬礼,李渊本可以做到圆满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