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自此军中和朝廷上的大小事务几乎都交由诸葛亮处理。他对诸葛亮的信任深厚,甚至让曾与诸葛亮结拜、称其“大哥”的关羽心生嫉妒。关羽这个人本就性格有些小气,但幸运的是,诸葛亮并不在意这些,后来他和关羽等人关系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诸葛亮自出山以来,一直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直到他病逝后,又转而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诸葛亮将刘备未竟的理想视为己任,誓言要为蜀汉建立千秋霸业,竭力实现蜀国的复兴和安定。
刘备的子女不多,刘禅是其正室甘夫人所生,另外还有两个亲生儿子,但均出自侍妾。实际上,刘禅是唯一合法继承人。刘禅历经烽火,由赵云在战场上救出,经历大难而幸存,命中注定必有大福。
公元223年,年届六十三岁的刘备,历经多年征战后,终于在白帝城病重垂危。临终时,他最忧虑的是刘禅继位后,蜀汉未来如何发展,似乎对儿子的能力并不十分放心。于是,他召来了诸葛亮和李严,详细交代后事。
当时,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而李严则担任尚书令。刘备叮嘱他们务必辅佐好新君,助其实现蜀国的伟业。李严在刘备麾下并无太大声望,自诸葛亮出山后,蜀国事务几乎都由诸葛亮主导。刘备临终时,竟然特意提及李严,显得有些出乎意料。
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实际上并未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刘备还专门对诸葛亮说了一段话,《三国志》中记载他这样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当时,曹操已故,儿子曹丕迅速篡汉称帝,建立了曹魏政权。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是曹丕的十倍,有能力稳固国家,实现大业。如果我的儿子刘禅有能力,你就好好辅佐他;若他无能,你就可以自己执掌政权。刘备在李严面前说出这番话,诸葛亮震惊,立刻跪倒在刘备床前,郑重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节,继之以死!”表明自己誓死辅佐刘禅,尽忠蜀汉。
刘备听罢非常满意,又对刘禅下令:“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要求刘禅把诸葛亮当作自己的相父,凡事听从他的意见。刘禅也表示愿意遵命。从此,刘备将整个蜀国以及儿子的未来都托付给了诸葛亮。
刘备去世时,三兄弟的情谊仿佛得以在地下继续延续,而蜀国的开国元勋也只剩下了诸葛亮一人。更有意思的是,刘备还特别嘱咐诸葛亮“君可自取”,如果有朝一日他真想篡位,也没人能阻止——这是先帝的遗愿。
然而,刘备自184年起义以来,真会轻易将自己打下的江山交给诸葛亮吗?他对诸葛亮说的这番话,更像是情理交融的忠告,表明自己对诸葛亮的信任无比深厚,激励他继续忠诚于刘家。表面上刘备看似平凡,实则心机深沉,善于用人。
他不完全信任刘禅,但坚信诸葛亮能守护江山。不过,他绝不会让诸葛亮独揽大权,这也是为何同时托孤给李严的原因。此外,刘备还留了一手,那就是赵云。
刘备临终前急召赵云归来,将更重要的使命交付给这位屡次救他性命的名将。赵云性格稳重,不似关羽那般清高,也不似张飞那般冲动,对刘备忠心耿耿。
在诸葛亮托孤之后,刘备召来赵云说道:“朕与卿于患难中相伴至今,不愿此地分离。卿可念朕故交,时时看护吾子,莫负朕言。”意在嘱咐赵云照料刘禅,确保其安全。赵云当即跪拜回应:“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这番话比起对诸葛亮的托孤显得更为严肃,是生死攸关的命令。刘备虽未曾像重用关羽、张飞那般重用赵云,但对赵云的信任却是至死不渝。
回想长坂坡之战,刘备败退时丢下妻儿,正是赵云杀出重围,救出了主公家眷。关羽、张飞各司其职,赵云则一直守护刘备身边,担任贴身保镖。
在诸葛亮托孤时,李严在旁作为见证,观察诸葛亮的态度;而赵云则在暗处持剑戒备,时刻准备应对诸葛亮如果接受“君可自取”的话,赵云早已准备斩杀他,绝不允许他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