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提及刘备的名言,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这句话。然而,这句话其实并不能全面反映刘备的真实性格,而且这句话本身也难以当真: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手足的人并不少见,可谁会见过有人光着身子在大街上走呢?这说明衣服的重要性远超手足的作用。
在礼制森严的古代社会,人们面对失去四肢或不穿衣服的两难境地,往往不得不做出艰难选择。毕竟,哪怕只剩三肢,依然能行走天下,而不穿衣服则寸步难行。《孟子注》曾言“不娶不婚,无子嗣,乃大不敬”,古代对妻子身份的定义是很严格的:所谓妻子,指的是正妻和儿子,妾室和女儿并不算。没有妻子,便是对祖宗的极大不敬。由此看来,相较于手足,衣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这也正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标志。
“兄弟如手足”这句话出自小说《三国演义》,在正史中并无记载。刘备真正的政治智慧,体现在正史里记载的另外五句名言中。这五句话或彰显其志向远大,或令人动容,在古代,学会其中三句便可自立为王,若能全部实践,则可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史书中的刘备,绝非只会哭泣和逃跑。他亲自怒鞭督邮、斩杀蔡阳,这些表现体现了他果断的决断力。罗贯中为了突出关张二人的英雄形象,将这两件事转移到了张飞和关羽的身上。
刘备白手起家,带领一批豪杰少年从涿郡涿县起兵,经历百余次激战后,最终夺得三分天下之一。其统治范围跨越荆州和益州,面积甚至超过了孙权继承的父辈基业。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名将,以及诸葛亮、庞统、法正、糜竺、简雍、孙乾等谋士,均对刘备忠心耿耿。这表明刘备确实具备英雄气概和帝王风范。尤其是糜竺与其兄糜芳,舍弃家财和曹操的重金厚赏,追随刘备,说明他们看中的绝非仅是“汉室宗亲”的身份。
在东汉末年,“汉室宗亲”数量众多。以中山靖王刘胜为例,他有一百多子孙,后代繁衍至三四百年后已难以计数,更别说其他诸侯王的支系。在东都洛阳,随便扔几块砖头,极有可能砸到好几个汉室宗亲。许多知名的刘姓皇族已沦为打工者,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直系后代刘晔,居然成了曹操的谋士。
刘备出身没落皇族,到了他那一代,家境衰败,仅靠织席贩履谋生,但他自幼便怀抱凌云壮志。传说他童年时,曾在东南角的篱笆旁一棵桑树下,与同族儿童嬉戏,望着树上高达五丈多的桑叶,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三岁看老,刘备从小便立志称帝。
刘备的本家刘虞,在袁绍拥立他称帝时,他却坚决不敢接受,反而把眼光盯准了公孙瓒的地盘。袁绍也曾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他选中的天子是刘馥。刘馥不像刘协那样光杆司令,他手握兵权,有实力夺权,却一味攻打公孙瓒,结果兵败身亡。刘馥不愿称帝并非忠于汉室,而是出于扩充地盘的私心。
刘备并不想扶持别人做皇帝,他的目标是获得皇帝的“羽葆盖车”,也就是皇位的正统继承权。虽未必能轻易当上皇帝,但不想当皇帝的人,绝对不可能成就大业。
刘备还有一句自嘲之语:“髀肉复生”——“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这句感叹道出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无奈。刘表听后认定刘备绝不会久居人下。实际上,刘备一直在等待时机,而刘表错过了袭取许都的良机。刘备安慰刘表说:“天下分裂,战事频仍,时机终将到来,怎会永无终结?”这三句话显示了刘备已具备成为诸侯王的潜质。
成功从不轻易降临,机会总青睐有准备的人。刘备苦熬八年,终于在刘表去世后扶持无能的刘琦,成功收服荆州人心。刘备入荆州四郡,无需兵戈便获归顺。所谓的长沙之战,实则未发生,因各地守将纷纷望风而降:“先主任命琦为荆州刺史,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归降,庐江雷绪率数万部众俯首称臣。琦病逝,众人推先主为荆州牧。”
刘备进驻荆州后,一直有鸠占鹊巢之意,刘表对他心存戒备:“荆州豪杰归附先主者日增,表生疑心,暗中防备。”刘表本意是让其子刘琮继承荆州,“将荆州托付给刘备”根本不可能。刘备趁刘琮投降之机直奔江陵,曹操也洞察此局,担忧刘备据守江陵。途中,刘备说出千古名言:“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这九字真谛,是统一天下的关键。习凿齿盛赞刘备:“先主虽历尽颠沛流离,信义更显分明,身处逆境,言行不失正道。关心将士,情深意切;对义士,则甘愿同生死。由此结交众人,岂止是饮酒慰问病痛之意哉?其终能成大业,实乃必然。”
刘备“以人为本”的“本”,或指“根基”、“资本”。无论如何,他不屠城、不掘墓、不杀俘虏。黄权投降曹魏,刘备并未按汉律株连九族,而是自我反省,且照常给黄权家属发放俸禄。
若关羽有刘备一半的胸怀与宽度,他所俘的于禁及三万曹军大军,必能化敌为友,而非单纯关押耗粮。刘备在荆州,一定会用感情和理智笼络于禁,让其成为麾下良将,这对曹操的军心无疑是沉重打击。
关羽虽善待士卒,却未能成功收拢人心。兵败襄樊后被众叛亲离,说明他内部管理失当,对下属缺乏礼遇。而刘备麾下将士忠诚度极高,若他们投降东吴或曹魏,皆是忍痛之举。
细读《三国志》,荆州大部落于吕蒙、陆逊手中,公安将军士仁因被关羽压制而泣不成声,荆州治中从事潘濬与关羽不睦,也痛哭流涕。士仁和潘濬的泪水,折射出对刘备的感激与不舍,若非刘备恩情深厚,他们早就反目成仇。
刘备能从织席贩履的寒微出身跻身汉末帝王,与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密不可分。他曾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受《三国演义》影响,许多人轻视刘备。然而史料显示,刘备是三国群雄中家底最薄的一位:曹操家族背靠三公太尉,孙权继承孙坚、孙策基业,拥有诸多父辈遗产;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刘表刘璋皆有一州之地。
刘备从基层县尉、县令做起,最初麾下兵力不过千人,仅有关张两员名将。后来,随着徐州、荆州、益州豪门望族纷纷归附,皆为其人格魅力所折服。
史料中刘备的五句名言,尤其后两句,若能彻底践行,必能成就开国帝王,一代雄主。刘备或许未必完全做得到,但这让人想起《三国演义》里他的一句感人至深的话——虽然未列入五句名言之一,却同样经典:“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
刘备虽未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便英年早逝,但后世尊称其为“汉烈祖昭烈皇帝”,与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并称“汉三祖”。这称号是实至名归还是名不副实,史学界争论不休,读者心中也有衡量标准。您怎么看?刘备是英雄,还是枭雄?他所说的那些话,直到今天,是否依然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