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晚清时期,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一段充满屈辱与挣扎的历史。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社会发展严重停滞。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起,西方列强的炮火犹如一道开门砖,迫使中国不得不面对那个时代科技与武器上的巨大差距和威胁。
随后,清廷虽尝试推行多次改革,经历了数场惨烈的战争,并签订了众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在这些风云变幻的历史节点中,有一位女性一直默默见证着这一切。她,就是那位历经四朝帝王、权倾一时的“老妖女”——慈禧太后。
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民间,关于慈禧的研究和讨论从未间断。对于她的评价众说纷纭,有赞誉,也有批判,因此许多关于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有传言称慈禧太后起床时,一位太监无意多看了她一眼,便招致她的勃然大怒,慈禧仅凭一声令下便让这位太监人头落地,死得毫无缘由。
那么,慈禧究竟是那个时代历史的制造者,是导致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境地的罪魁祸首?还是那个时代的无奈经历者,身处高位却束手无策的政治人物?我们就从这段奇异的故事起步,重新审视这位在风云变幻中叱咤一时的女性传奇。
尽管在影视作品和现代人的印象中,慈禧常被塑造成一个暮年丑陋的“妖女”,但任何人都有过青春年少、纯真朴素的时光。慈禧也不例外,在她获得“老佛爷”称号之前,曾是一位令人心动的美人。否则,她又怎会凭借叶赫那拉这一显赫满族家族的姓氏,在宫中迅速晋升到贵妃的高位呢?
1852年,慈禧被选入皇宫,身份是“兰贵人”,成为咸丰皇帝后宫中的一员。那时的她虽然自幼受到家族熏陶,对政治抱有浓厚兴趣,但更多的还是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此处不得不谈叶赫那拉家族的来历。在满族文化中,叶赫那拉意为“太阳”,其氏族历史悠久,早在元末明初便极为强盛,甚至曾击败后来称帝的爱新觉罗家族。进入清朝后,叶赫那拉氏依然是显赫的贵族,族中涌现出如权臣纳兰明珠、文武双全的纳兰性德等名人,长期在后宫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爱新觉罗皇室嫔妃皇后的主要来源。
直到今天,叶赫那拉氏的后裔依然在文化界活跃,如中国著名歌手那英,香港著名影星惠英红,皆为此族的传人。可见叶赫那拉家族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也影响绵延至今。
回到慈禧本身,作为叶赫那拉氏的后代,她肩负着成为爱新觉罗氏女人的家族使命。然而,年仅十七岁的她,毕竟还是一个怀揣少女天性的女孩。进入咸丰皇帝后宫后,她深爱着丈夫,才会甘愿与他一同逃亡四处奔波。在那个西方列强不断欺凌、清政府逐渐衰败的年代,满族贵族曾经的骄傲与无奈,又有多少人能体会?
怀春的慈禧,为咸丰生下皇子后,更加渴望凭借自己的力量助丈夫一臂之力,也希望儿子未来能继承大统。正因如此,她迅速晋升为贵妃,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即后来同治帝的另一位太后。
咸丰皇帝身体虚弱,经过内忧外患的磨难后日渐衰败,几乎终日卧病在床。慈禧的政治才能在此时开始崭露头角,频繁为皇帝出谋划策,参与朝政决策。咸丰也看中了她的才能,通常自己口述政务,由慈禧代笔处理,并允许她对部分政事直接发表意见和作出决断。
好景不长,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逼近北京城。咸丰眼见局势如同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般危急,仓促召集文武百官及皇后嫔妃,准备避居避暑山庄。此时慈禧与咸丰意见不合,遭受斥责。避暑山庄期间,有大臣建议模仿汉武帝、唐玄宗等历史上的先例,将慈禧赐死以绝后患,但因夫妻感情深厚,且有子女牵绊,咸丰终究难下狠手,只得保留慈禧性命。此后,慈禧意识到自己触碰了皇权禁忌,变得更加谨慎。
命运终究眷顾了慈禧。1861年,咸丰帝驾崩,留下一片混乱和一个年幼尚不能独掌大权的同治帝。临终前,咸丰还特意为慈禧与皇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留下两枚皇权印章,希望二人互相制衡,并指定八名大臣辅政,意图为幼帝打下基础。
但慈禧对于权力的渴望和之前差点被八大臣夺权的经历,令她绝不会坐视不理。临终时,咸丰还封了自己的异母弟弟奕?为恭亲王,这位弟弟曾在英法联军入侵时留守北京,承受巨大压力,并签订了《北京条约》。奕?冷静果断,与软弱的咸丰形成鲜明对比,他自幼展现出卓越的学识与政治、外交才能,看着山河破败和昏庸群臣,心中暗生变局。
随后,在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的联手下,刚登基的同治帝迎来一场政变,除掉了咸丰指定的八位辅政大臣,建立了两宫垂帘听政和恭亲王辅政的权力结构。此时的中国,开始有了短暂的转机。
慈安太后居正宫,具有母仪天下的威严;慈禧偏居下位,却机智果断;两人信任奕?,而奕?也确实有能力将朝政治理得井井有条。慈禧懂得用人,渴望政绩,接受奕?建议,重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晚清名臣。
在列强威逼和内乱纷扰之下,这些汉臣稳妥处理,镇压了太平天国等大规模内乱,令社会短暂恢复安宁,缓解了清朝统治危机。同时,洋务运动也在慈禧首肯下兴起,秉持“自强”、“求富”的路线,推进工业基础建设。
这一时期,史称“同治中兴”,成为慈禧掌权后少有的带来希望的阶段。
然而,随着同治帝渐渐长大,他开始反感身边太后和权臣的束缚,渴望自由,导致宫廷内斗再起。朝廷刚见曙光,又陷入混乱与权力争斗。
不久,慈安太后与恭亲王交还政权于同治帝,但这位年轻的皇帝生命短暂,早早离世。经历了丧夫丧子的慈禧,终于失去了所有牵挂,开始专注掌控朝政大权。
她扶持咸丰帝侄子、自己外甥载湉即位,即后来的光绪帝。光绪皇帝性格软弱,慈禧与慈安再次垂帘听政。慈安多起制衡作用,但实权大多掌握在慈禧手中。慈安突然去世,权力失衡彻底形成。
历史对慈安暴毙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官方记载称她因病去世,但更多人怀疑慈禧为巩固权力而下毒手。慈安的逝去,使得慈禧独揽朝政,没有了真正的制约者。
此后,慈禧开始迷恋享乐,国家政务逐渐被忽视。她的人性弱点开始暴露,无数荒唐事迹浮出水面,其中之一就是那位被处死的太监事件。
随着年岁增长,慈禧容颜衰退,作为女人,她十分在意自己的外貌。凭借权势,她使用各种秘方和化妆手段,力求维持昔日风采。传言某日她刚起床未梳妆,一位侍候的太监无意间看到了她满是皱纹的素颜,惊慌中略有表露,激怒慈禧。即使太监辩称“什么都没看见”,反而让慈禧觉得被侮辱,最终下令将其处死灭口。
这位可怜的太监,本只是忠心伺候老佛爷,却因无意的眼神付出了生命代价。
由此可见,慈禧虽然在政治上有独到之处,任用汉臣、推动洋务运动,挽回了清朝最后的颜面,但她对权力的痴迷和对享乐的沉溺,逐渐使她失去理智,种种荒唐之举不断显现。
最终,慈禧于1908年去世,不久后清王朝崩溃,那庞大而腐朽的帝国轰然倒塌。
屏幕前的您,对这位历史上的“老佛爷”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