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希望我的文字能为您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
有这样一位人物,作为一国的首富之子,他本可以在百亿遗产的庇护下,过上安稳富贵的生活,但他却用自己的手段将财富挥霍一空,直到家族十几口人只能蜗居在简陋的小屋中,最后死时家中连一分钱余财都没有,场面冷清无比。你能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吗?这不仅仅是个虚构故事,而是确实存在过的一个人物——他就是被后人称为“民国第一败家子”的盛恩颐。
说到败家子,文学作品中的败家子我们常常能看到,但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如此人物。比如赤道几内亚总统的儿子曼格,或者是泰国现任国王哇集拉隆功等顶级人物。与他们相比,盛恩颐或许在资产的数量上没有那么显赫,但如果比拼败家程度和败掉的家产比例,盛恩颐绝对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存在。
盛恩颐的父亲盛宣怀,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李鸿章,清末重臣与实业巨头,是盛宣怀事业的引路人。1870年,李鸿章偶遇了这个来自常州武进的年轻人,盛宣怀凭借着出色的才华打动了李鸿章,于是被引荐加入洋务运动,并在五年后被任命为负责新式矿业和冶金工业的全权督办人。通过李鸿章的提携,盛宣怀逐步掌握了大清的经济命脉。
盛宣怀虽科举失利,仅仅考得一份童生,但他才智非凡,处理事务极为干练,受到李鸿章的极高重视。盛宣怀出生于一个传统官宦家庭,受的是古典私塾教育,但他不仅能顺利接受西方思想与技术,还开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辉煌篇章。李鸿章为其提供了广泛的支持,使得盛宣怀在官场和商界双重身份的光环下,创造了多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如成立了轮船招商局(第一家民用股份制公司),开创了中国通商银行(第一家商业银行),修建了京汉铁路(第一条铁路干线),以及建立了汉冶萍钢铁公司、南洋公学、北洋大学堂等,成为了民族工业的奠基人。
他的成就,几乎超越了所有商业巨头,包括被誉为“红顶商人”的胡雪岩。盛宣怀被称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高等教育之父”,在中国近代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到他去世时,他的财富堪比中国的首富,学术界普遍认为李鸿章的个人资产大约在400到1200万两白银之间,如果不算李氏家族的整体财富,李鸿章也未必比盛宣怀更富有。
然而,盛宣怀却选择将遗产分成两部分:一半分给五个儿子,另一半捐给他自己创办的慈善机构——愚斋义庄。1916年,他去世时,依照遗嘱,按理应该是安静低调地处理后事,可是,盛家子女却毫不顾忌父亲遗愿,大肆操办了盛大的葬礼。
1917年11月18日,上海滩上出现了震撼一时的景象。各大剧院、舞厅都停业,盛家公馆周围的街道人流如潮,从南京路一直到外滩,几乎没有一条街道不被挤满。沿路每隔二十米就设置祭棚、路祭桌、茶桌,看台上挤满了观看的路人。盛家还出资将全上海的乞丐赶到一边,不让他们在葬礼期间破坏场面。为了确保治安,警察局出动了大批警力,连黑帮都主动配合,不敢闹事。棺材抬着时,仪仗队伍长达二十公里,主队伍中大头抬棺的人有六十四个,场面蔚为壮观。如此盛大的葬礼足足持续了四个月,直到棺材安葬到盛宣怀的老家,才算完结。整个葬礼的开销,足以让一位前清王爷都感到震惊。
与这场豪华葬礼同样引人关注的,是盛宣怀庞大遗产的分割问题。1928年,盛宣怀的七女儿因父亲的遗产问题将四哥盛恩颐告上法庭,向公众展示了她对遗产继承权的争取,文章中讨论了男女平权问题,迅速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尽管文章的主旨是讨论民国的女性权益,但盛家遗产的故事显然成为了焦点,围绕着盛家财富的传言和纷争一直没有停歇。
关于盛宣怀去世时遗产的具体数字,各种说法不一。一些学者推测其遗产达到1160万两白银,也有另一种说法是1390万两白银。若按当前的银价估算,这相当于大约30亿人民币,但这一估算并不贴切,因为清末民初的银价和今日的差异巨大。依照当时的汇率,这笔遗产相当于140亿人民币,按购买力计算,更是惊人地接近4000亿人民币。
为了避免后代败家,盛宣怀临终时设下了四重防范措施来保全财产:一是立下遗嘱明确资产分配;二是指定李鸿章长子李经方为遗嘱执行人;三是由他的正妻庄夫人负责遗产分配;四是将一部分遗产捐给自己创办的愚斋义庄,作为慈善基金管理。但遗憾的是,这些防范措施最终都失败了。
盛恩颐,作为盛宣怀的第四子,由于前三位兄长夭折,他自幼便成为父亲的宠儿。十六岁那年,盛宣怀便将他安排在一座钢铁厂里打理,但这座钢铁厂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半便倒闭。尽管盛恩颐在分家时获得了最大份额,他却贪得无厌,欲将义庄的财富也占为己有,直到庄夫人去世,他才开始解散义庄。
当时,盛宣怀留给盛恩颐的财富数目庞大,约有近三百万两白银,此外,他还继承了大部分的家族产业。按理说,这笔财富应该足够他过上富足的生活,但他却将其消耗殆尽。盛恩颐的生活奢靡无度,尤以赌博为最,最为人熟知的事件是他在与浙江总督卢永祥的儿子卢小嘉对赌时,将自己所有的房产和商铺押上赌桌,最后输得一无所有。
而盛恩颐的挥霍没有停止,他逐渐放弃了对家族产业的管理,失去了经营头脑,渐渐放任公司走向衰败。到了1935年,盛家仅剩的一些企业还在勉强维持,而他手中的遗产也所剩无几。
随着家庭的分裂,盛恩颐的家族逐渐走向破产。最终,他不仅失去了所有财产,还由于过度挥霍和不当经营,跌入贫困的深渊。晚年,他甚至连葬礼都无力举行,最终只能在家中蜗居,度过了孤独而贫困的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