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近些年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一些人认为他一直在尽力挽救国家,只是碰上了局势动荡,力不从心,最终难以逆转大势;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崇祯只是个志大才疏、反复无常的昏庸帝王,未能担当起重任。
不过,无论持哪种观点,大多数人还是认可崇祯不像很多末代君主那样彻底放弃努力,他的内心深处确实怀有救亡图存的意愿。只是他的能力实在有限,既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乱世局面,也缺乏识人之明,误杀了不少忠良之臣,更糊涂地信任了许多奸佞小人。
比如,崇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惊觉害死自己的根本并非举旗反叛的李自成,也不是因拖延误事而招致祸患的吴三桂,而正是那个曾经他最为信赖的人——末代首辅陈演。这位陈演,是崇祯亲自提拔上位的内阁首辅。
明朝历史上出现过不少名垂青史的内阁首辅,他们中既有害国害民的严嵩、万安,也有励精图治、为国为民的张居正和张璁。相比之下,陈演显得黯然失色,后世对他的记载寥寥无几,史书上只有寥寥几笔提及。
许多历史学家翻遍典籍,都难以发现陈演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政绩,这足以说明他在明末官场中的办事能力,连庸碌都算不上。照理说,陈演这种平庸之才根本不该当上内阁首辅,毕竟即使是被公认奸邪的严嵩,年轻时也曾表现出一定的才干。
然而,在封建王朝中,那些能力平平却能高居朝堂的人并不少见,有些人虽不擅长治国理政,却精于揣摩皇帝心意、与内外势力勾结。陈演正是这类典型,他能够成为首辅,靠的就是行贿官员和拉拢宫中太监的手腕。
在整个明朝官场中,稍有自尊的士大夫都不会一开始就与宫中太监勾结,即便有所接触,也会刻意保持距离掩盖面子。然而,陈演一入仕途,几乎第一时间便开始讨好太监,那种低声下气的姿态令人作呕。
陈演当官是在天启二年,那时正是“九千岁”魏宗贤权势极盛之时。为了讨好魏宗贤,他费尽心思准备了许多稀罕宝物,但魏忠贤根本不搭理这个小官,始终对他置若罔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魏忠贤在天启朝时的冷遇,表面看似对陈演不利,到了崇祯即位后反而成为了他的福音。崇祯极为痛恨宦官专权,鄙视那些巴结魏忠贤的官员,因此对被魏忠贤忽视的陈演,竟误以为是敢于不畏强权的忠臣。
崇祯一上台,便提拔陈演为少詹事,掌管翰林院,负责讲筵。陈演升职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方设法贿赂崇祯身边的心腹太监。他很清楚,崇祯虽然口头上说不喜欢太监干政,但最终仍会依赖这些宫内势力。
陈演的预判非常准确,崇祯确实提拔了几位亲信太监参与政务,这些太监与陈演勾结密切,常常帮他打探宫内消息。崇祯喜欢考问大臣,陈演自知能力有限,便托太监提前透露考题,回家与幕僚琢磨,第二天便能侃侃而谈,甚至提出独到见解。
凭借这种“内应”优势,陈演多次成功应对考察,赢得了崇祯的信任。1643年五月,他正式被任命为内阁首辅。担任首辅后,陈演的“真才实学”很快暴露无遗。首辅身份特殊,皇帝遇大事都会优先咨询首辅的意见,而当时李自成起义军已经势如破竹,成为明朝的重大威胁。
东北的满清也频频侵扰边境,吴三桂等人艰难抵抗。朝廷不断接到紧急军情,陈演根本无法预见或有效应对,逐渐暴露出办事拙劣的缺陷。他不仅反应迟缓,应对平庸,更频频提出漏洞百出的措施,造成严重后果,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对吴三桂调遣问题的错误处理。
1644年农历二月初二,李自成率军横渡黄河,一天内攻占汾州、阳城、蒲州,数日后又攻破山西重镇太原。李自成大军连战连捷,震动朝廷。若其拿下三晋地区,只需攻克宁武关,便能直逼北京。
京城驻军久疏战阵,难敌士气高昂的起义军。朝中许多官员建议召回镇守关外的吴三桂,让其关宁铁骑阻挡李自成进军脚步。崇祯对此十分赞同,也急于强化京城防务。
然而,首辅陈演却坚决反对调遣吴三桂入京。明朝官场制度中,首辅意见极具分量,缺其认可,相关诏令难以执行。后世学者分析,陈演反对的原因一是觉得此事无人提前禀报,认为首辅权威被侵犯,因而本能反对;二是他不愿承担调兵失误的责任,担心山海关若失守,满清入侵,自己将成为千古罪人。
数次廷议中,陈演坚持反对调兵。直到三月初一,宁武关失守消息传来,崇祯才不得不强令吴三桂率军入京。但时机已晚,吴三桂兵马刚到唐山,京城便已陷落。
除了反对吴三桂调兵,陈演在另一个关键决策上也持反对态度,直接断送了崇祯逃生的可能性。正因如此,称他为“逼死”崇祯的凶手之一,实属恰当。
这项关键决策便是“南迁之议”。若大明能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及早迁都,历史大有可能改写,明朝极可能东山再起。
“南迁之议”最早由左中允李明睿于1644年正月提出,当时李自成刚在西安称帝。李明睿认为顺军士气高昂,明军恐难抵挡,建议崇祯尽快迁都南京,以稳固国家和社稷。崇祯对军情及形势有清晰判断,赞同此建议,但权衡利弊后最终放弃。
原因很简单,局势尚不明朗,贸然迁都将招致朝臣强烈反对。到了三月初四,李自成大军直扑北京,崇祯终于无法忍受,朝会中委婉提及:“李明睿曾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朕当如何?且先令太子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文武百官心头一松,大家其实早想南迁避难,崇祯主动提出,无疑省去了许多反对声音。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陈演的亲信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立刻站出来激烈反对,他断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其激烈言辞令其他大臣不敢发声。崇祯虽气急,却只能安抚光时亨,南迁之议因此被彻底破坏。
眼看形势越来越危急,陈演反而撂挑子不干,主动上书辞去首辅职务。崇祯见奏章后怒不可遏,甚至在朝堂上失态怒斥陈演:“汝一死不足蔽罪!”就此,崇祯最后逃生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正阳门,崇祯自缢于景山,自知大势已去。在历代亡国之君中,崇祯可谓颇有骨气,未曾对李自成卑躬屈膝,保留了帝王最后的尊严。
而作为“逼死”崇祯的关键人物之一,陈演在明朝灭亡后反倒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其实他早在被逐出朝堂前就准备逃跑,只是多年贪腐积累的财宝太多,整理花费了整整一个月。
然而京城陷落速度远超陈演预料,许多官员和将领都有逃难想法,北京这座坚城不到半月就被李自成轻松攻下。城破后,陈演作为明朝高官,自然成为起义军重点“照顾”的对象,被李自成麾下大将刘宗敏关押。
为求保命,陈演献出4万两白银。李自成见机行事,假意释放了这位懂得投机的前首辅。可惜陈演喜悦未久,厄运随即降临。
4月12日,刘宗敏率军进入明朝高官府邸,将众多官员逐一刺杀,陈演也在其中。此情此景,想必让九泉之下的崇祯长出一口恶气。
综上所述,称陈演为“逼死”崇祯的罪魁祸首之一,确有其理。他先在调遣吴三桂问题上横加阻挠,又对南迁之议大肆破坏,一步步成为崇祯的“掘墓人”。若不是崇祯的优柔寡断和缺乏担当,完全可以力排众议,坚决执行这两项关键决策。但最终,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身死国灭。
——《晚明大变局》樊树志
——《明末农民战争史》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