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一书,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收录了四份关于理郿王弘皙迁居郑各庄的满文奏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些奏折展示了雍正帝对康熙朝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的特殊关怀。弘皙被雍正帝继位后迅速封为郡王,并命其迁至郑各庄居住,这一系列的安排在当时引发了不少流言蜚语,尤其是关于雍正帝与废太子允礽的关系,许多人怀疑雍正帝曾迫害允礽,并夺取其妻妾,这种想法显然是片面的。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的四份奏折分别为:《和硕恒亲王允祺等奏请理王弘皙迁居折》(雍正元年六月二十日)、《和硕恒亲王允祺等奏请理王弘皙迁移郑各庄事宜折》(六月二十一日)、《和硕恒亲王允祺等奏请理王弘皙迁移郑各庄折》(六月二十五日)及《和硕恒亲王允祺等奏请议理王弘皙移居诸事折》(九月十六日)。这些奏折与《清世宗实录》卷7及卷34中的相关记载相互印证,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雍正帝与允礽、弘皙父子的复杂关系,同时也揭示了康熙帝对废太子及其后代的态度。
雍正帝封弘皙为王
负责安排弘皙迁居的恒亲王允祺等人的奏折中提到,弘皙在宫中有两个弟弟和三个儿子。允礽的妾、子、孙都由康熙帝照顾,实际上这是康熙帝对废太子的恩惠。康熙帝不仅照顾允礽的家庭,还特别关照了允礽的妻子石氏——康熙五十七年(1718)石氏去世,康熙帝特命大学士处理丧事,并给予王妃级别的礼遇。石氏虽然失去了王妃的身份,但她的丧事依然按照王妃的规格办理,这体现了康熙帝对她的深厚情谊。
此外,《清史稿》也有类似记载,特别提到康熙帝对石氏的殡葬安排,表明即便允礽被废除,康熙帝依然尊重其妻妾。康熙帝的这种宽容与慈悲,不仅仅是在对石氏的善待,也是在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废太子事件”留下更好的名声,避免历史上的误解。
弘皙的封号与迁居
在雍正帝继位后,他继承了康熙帝的许多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新的安排。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封八弟允禩和十三弟允祥为亲王,十二弟允禧为郡王,而独独弘皙这个侄子,也被封为郡王,并赐予嘉号“多罗理郡王”。这次封爵对弘皙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虽然是废太子允礽之子,但却在雍正帝的宠爱下获得了王爵,这一举动无疑体现了雍正帝的宽宏大量和政治智慧。
弘皙被封为郡王后,雍正帝为他安排了入驻镶蓝旗的事宜。允礽其他的儿子们,也得到了雍正帝的封爵。例如,允礽的第六子弘,雍正六年(1728)被封为辅国公,第七子弘眺则在雍正十二年(1734)封为辅国公。雍正帝通过这一系列封号和安排,实际上是在恢复允礽家族的部分地位,也为弘皙的家族注入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
郑各庄的背景
在雍正帝决定让弘皙迁居郑各庄时,他的选择并非偶然。郑各庄的位置距离京城约二十里,是康熙帝曾为允礽修建的一处住所。康熙五十七年(1718),康熙帝命人在郑各庄修建王府、行宫等建筑,而这些建筑具体用途并未明确。雍正元年(1723),雍正帝发出谕旨,提到弘皙可前往郑各庄居住,并认为这里的房舍恰合弘皙的需求。
康熙五十七年(1718)十二月,康熙帝决定在昌平附近的郑各庄修建一座行宫,王府,以及相关的设施,整个工程由上驷院郎中尚之逊等人负责监造。该项目于康熙六十年(1721)完工,总建筑包括王府及各种附属建筑近三千间,总耗费银两超过26万。雍正帝认为,既然这是康熙帝为允礽修建的地方,虽然历史上没有确切证明为允礽专用,但将弘皙安置在此,却合情合理。
允礽的善后安排
允礽去世后,雍正帝按照亲王的规格处理其丧事,安排内务府为其家族提供必要的支持。允礽的丧事十分隆重,雍正帝不仅为允礽追封亲王,还特意给予高规格的祭奠,并安排弘皙亲自接管他的遗产和家族事务。这些处理不仅是为了表现对允礽的尊敬,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在皇室中的地位。
尽管历史上有传言称雍正帝“弑兄”杀害允礽,但从史料来看,雍正帝继位后依然关照允礽和大阿哥允褪的家族,实际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稳定,并未表现出任何过激的行动。允礽的死因更倾向于自然死亡,雍正帝对其善后的安排也反映出他对康熙帝的深厚敬意。
雍正帝的政治考量
雍正帝对弘皙和允礽家族的优待,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首先,弘皙作为废太子之子,本应没有出头之日,然而雍正帝却封他为郡王,这不仅是对允礽家族的安慰,也显露出雍正帝的宽容与政治智慧。弘皙的封爵不仅是对过去的延续,也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手腕——通过优待弘皙,雍正帝有效地巩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展示了自己对前任帝王、特别是康熙帝的孝心。
其次,雍正帝通过这一举措显示了他对允礽的宽容态度,传递出一个政治信号:雍正帝并未因允礽的废除而对其家族进行完全的剿灭。最后,雍正帝此举也具有安抚潜在支持者的作用,毕竟,允礽尽管被废除,但他依然有一定的支持势力,雍正帝通过封王弘皙,也是在收揽这些支持者,稳固自己的统治。
总的来说,雍正帝对允礽和弘皙父子的优待不仅是对家族的宽容,也是深具政治智慧的手段。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雍正帝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仁慈与睿智,还有效地利用了这段历史中的复杂关系,为自己的帝位稳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