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放洛阳后,陈赓和陈士榘再未合作,两人咋了
迪丽瓦拉
2025-09-23 00:32:15
0

1948年3月的洛阳,天还没亮,风里透着一股冬末春初的凉意。外头看上去平静,实则内里暗流涌动。洛阳不是一般的城市,它扼守陕晋豫三省的咽喉,在这场内战棋局里,这块地方谁占住了,等于伸手就能掐住对方的脖子。

总攻前夜,陈赓坐镇洛阳西郊,一个让人喘不过气的决定正横在他面前。

电报刚送到,四纵的先头部队已经快摸到洛阳西门了,但炮兵营却还在十五里外。进攻箭头扎进地图深处,可炮火支援的标志远远落后。

正在这时,身后传来一句:“老陈,不能再等了。”是陈士榘,兵团参谋长。他一推地图:“206师正在加固防御,每多拖一分钟,攻城的难度就上升。”语气听上去像是在催火,骨子里藏的是现实——敌人的加固,分分钟能把一场硬仗变成一场血战。

陈赓没急着答,轻叩着桌面,自言自语也像是在警示身边人:“没有炮火支援,士兵只能用血肉去撞击钢筋水泥。”这话,他不是头一回说。可该来的问题一回回绕不过去。

陈士榘推得更紧:“裴昌会的援军三天内就到,再不攻下洛阳,局面反过来,我们就危险了。”

这下子,气氛僵住了。陈赓和陈士榘,一文一武,在地图前对立,谁都没先退半步。僵持只持续了一瞬,陈赓就拍板:“好,按既定计划打。但有个条件——我亲自去前线。”

这句话说出来,指挥部刚燃起来的热度瞬间被泼了盆冷水。

陈士榘愣住了。这可不是按部队章程来的。兵团司令,现在要蹲到战壕里?可陈赓一句“那是我的兵”,堵得谁也说不出第二句烟。

陈赓是四纵的老祖宗,一手带大这些兵。他眼里,不去前线和在后方冷看士兵送死没什么两样。与其让兄弟们在枪林弹雨下撑着,倒不如一块儿去拼命。这种时候,他有的不是书本里的英勇,而是彻底的责任感。

三月的风,穿透棉衣。陈赓骑上马,急吼吼地就往西门跑。他亲自深入最前线,战壕里泥水泡着,子弹响着。这时,四纵十旅的二十八团战士们一个个都傻了眼。本以为大首长只会在后方坐镇,这下发现他们司令和自己蹲泥里一样,心气儿立马就不一样了。

见着陈赓亲自钻进战壕,小战士都憋不住问:“司令,咱们的炸药真能炸开钢筋水泥?”

陈赓笑着回答:“当年黄埔,他邱行湘还是我学弟。他再能修工事,也拦不住咱们。”气氛一下子被点活了。

前方信号弹升起。总攻开始,一声吼,“冲啊!为了新中国!”黑压压的身影涌出了战壕。没有炮火支援,四纵只能靠着血肉和几包炸药上去拼命。

陈赓眼睁睁看着士兵们冲上城墙。机枪像是不要钱一样扫射,爆破组刚要动,敌人埋的地雷一下子炸了。一个排的战士瞬间倒下,泥水血水搅成一片。陈赓指关节发白,地都被他砸裂。

没有炮火,一切只能靠命拼出来。陈赓的心悬在嗓子眼上。

又一批战士被炸药包撬开的缺口里突围而入。红旗在城头上升起,这意味着,西门,终于顶住了这茬硬仗。

可好景不长,陈赓还没从地上站稳,炮弹落了下来,气浪把人卷翻在地。警卫员死死拦住他。这场攻坚,连司令也可能回不了家。

西门攻破,四纵却伤亡超过两千人。这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人名和一张张熟脸。

中午,陈赓拖着一身疲惫回到指挥所。陈士榘正夸赞三纵:“炮火准备非常到位,东门打得漂亮。”而陈赓,眼睛盯着代表四纵的箭头,明明也推进进了城,却比其他方向短了一截。

三纵有炮火、准备齐全,攻城得手很顺畅。

四纵没有重炮,硬生生用血肉把西门撞开。

陈士榘习惯性调侃:“你们打大别山,把重武器都扔光了?”

这话像是冷不丁扎进陈赓心里。没办法,那仗是硬仗,为了机动作战,能丢的重装备都丢了。

但他只回一句:“我的兵没有炮火,没有准备,可是照样拿了西门。”这不是邀功,而是为战士们讨个公道。

指挥部里一时寂静。战场上热血横飞,回到这儿是一盆冷水。正如陈赓心里清楚,后勤之难、装备之差,成败一线之间。刚硬拼下来的胜利,背后全是血。

陈士榘意识到自己话重了,赶紧圆场。陈赓也没再多说,摆摆手,去看伤员。

在那个年代,很多仗打得都是心头一横的勇气,但现实不会多留情面,谁砸得出子弹、谁备得出重炮,谁就能减少伤亡。

四纵这群老兵,再次用命替装备的短板补了回来。可这成本太高,换谁都不心安。

谁都明白,胜利是硬打下来的。如果炮火不拉胯,西门会不会省下几十条甚至几百条命?没人敢敲桌子说会。但“用血肉冲工事”这种打法,谁又真的能坦然?

这种事反反复复地在战争中出现。救命的装备,总在账下翻来覆去,但关键时刻还是要人去填空档。

这也是战争最无奈的一面。每一个没准备好的仗,都要用兄弟的命去补。

打下洛阳,战略形势巨变。可对陈赓、四纵、这些老兵来说,收获的不只是地图上一块地方,还有心头那一笔沉重的账。

有人说战场上讲究意志力。确实如此。但每一次,人和炮火之间的距离,就是死亡与活下来的距离。

陈士榘和陈赓这场争执,本质上讲不清谁对谁错。战机一失,局面生险。可前线打仗,一颗子弹对一个人、一块石头对一具肉身,算不尽的利弊。算得清的,是每多丢一个人,就是一段故事就此完结。

指挥官的责任,战士的命,设备的短缺,战争的残酷,都压在这场洛阳之战的一瞬间交锋。

故事讲到这里,谁都明白这仗打得不容易。谁都能想象,陈赓深夜归队,看到一排排伤员,那一声叹息里,有多少压抑和无奈。

战争这种事,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这一夜洛阳,见证了血性,也留下了疼痛。这笔账,很长时间都还不完。

致伟大胜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01 清光绪五年(1879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乾清宫西暖阁。慈禧端坐在案前,手指夹着那份奏折,眉头紧...
原创 他... 朱元璋,作为元朝末年一个显赫的历史人物,凭借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创立了大明王朝,极大地推动了中...
原创 女... 1949年8月,建国大典即将举行,厦门警备司令部司令毛森来到厦门,随之而来的是地下党成员的梦魇。毛森...
原创 是... “关羽大意失荆州”——此语流传千年,几成定论。然细察这段悲壮历史,那“大意”二字,不过是一层薄薄的面...
原创 一... 自古以来,世间有着无数贪官,他们积累了家财万贯且治理手段高明,但真正能够做到两袖清风、忠诚无私的忠臣...
世界古代经济思想简史 特洛伊附近的密西亚群岛,忒涅多斯岛。约公元前 100-70 年。四德拉克马(银币,16.27 克,1...
原创 第... 2019年春节期间,由日本京都大学收藏、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拍摄的中国老照片在公开后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
原创 蜀... 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尽管有着巨大的梦想和坚韧的信念,最终却没有取得成功。正因为如此,许...
原创 埃... 从小,我便了解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每一个文明古国都源自于自己的母...
原创 朱... 自古以来,帝王为了延续自己的血脉,稳固皇族的统治,往往会养育众多后宫,生下许多子嗣,借此壮大家族的力...
原创 明... 明孝宗朱佑樘于1505年5月因病去世,年仅38岁。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男女平等”和...
原创 杨... 杨玉环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宠爱的妃子,同时她也是李隆基儿子的妻子。李隆基虽然拥有三千佳丽,且本身性情风流...
原创 秦... 泰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它比现今的时代晚了约15年便灭亡,但它对后来的中国国家形态...
原创 慈... 清朝末期,国家步履蹒跚,固守旧有的体制和政策,反观西方国家却经历了科技的迅速飞跃,新的思想与技术在交...
原创 司... 《三国志》上有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细细品味之后,似乎更能感受到其中的复杂与微妙: 西晋建立后不久,晋...
原创 蜀... 263年,邓艾大军压境,逼近成都城下时,刘禅的第三个儿子北地王刘谌主动请缨,想要出城迎敌抵抗,可惜被...
原创 灭... 武王伐纣的具体日期,至今依旧是一个谜。 根据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的统计,学术界至今已经有44...
原创 中... 中国历史的传统强调的是“董狐直笔”的写作原则,追求“不虚美、不隐恶”,每一段历史都力求真实,详细记录...
原创 故... 在清朝鼎盛时期的京城,清晨总是随着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晨钟悠扬响起而拉开序幕。阳光温柔地洒落在街巷,...
原创 台...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正是杜月笙本人。与影视剧中那种典型黑帮老大的形象相比,照片中的杜月笙显得眉目清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