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放洛阳后,陈赓和陈士榘再未合作,两人咋了
迪丽瓦拉
2025-09-23 00:32:15
0

1948年3月的洛阳,天还没亮,风里透着一股冬末春初的凉意。外头看上去平静,实则内里暗流涌动。洛阳不是一般的城市,它扼守陕晋豫三省的咽喉,在这场内战棋局里,这块地方谁占住了,等于伸手就能掐住对方的脖子。

总攻前夜,陈赓坐镇洛阳西郊,一个让人喘不过气的决定正横在他面前。

电报刚送到,四纵的先头部队已经快摸到洛阳西门了,但炮兵营却还在十五里外。进攻箭头扎进地图深处,可炮火支援的标志远远落后。

正在这时,身后传来一句:“老陈,不能再等了。”是陈士榘,兵团参谋长。他一推地图:“206师正在加固防御,每多拖一分钟,攻城的难度就上升。”语气听上去像是在催火,骨子里藏的是现实——敌人的加固,分分钟能把一场硬仗变成一场血战。

陈赓没急着答,轻叩着桌面,自言自语也像是在警示身边人:“没有炮火支援,士兵只能用血肉去撞击钢筋水泥。”这话,他不是头一回说。可该来的问题一回回绕不过去。

陈士榘推得更紧:“裴昌会的援军三天内就到,再不攻下洛阳,局面反过来,我们就危险了。”

这下子,气氛僵住了。陈赓和陈士榘,一文一武,在地图前对立,谁都没先退半步。僵持只持续了一瞬,陈赓就拍板:“好,按既定计划打。但有个条件——我亲自去前线。”

这句话说出来,指挥部刚燃起来的热度瞬间被泼了盆冷水。

陈士榘愣住了。这可不是按部队章程来的。兵团司令,现在要蹲到战壕里?可陈赓一句“那是我的兵”,堵得谁也说不出第二句烟。

陈赓是四纵的老祖宗,一手带大这些兵。他眼里,不去前线和在后方冷看士兵送死没什么两样。与其让兄弟们在枪林弹雨下撑着,倒不如一块儿去拼命。这种时候,他有的不是书本里的英勇,而是彻底的责任感。

三月的风,穿透棉衣。陈赓骑上马,急吼吼地就往西门跑。他亲自深入最前线,战壕里泥水泡着,子弹响着。这时,四纵十旅的二十八团战士们一个个都傻了眼。本以为大首长只会在后方坐镇,这下发现他们司令和自己蹲泥里一样,心气儿立马就不一样了。

见着陈赓亲自钻进战壕,小战士都憋不住问:“司令,咱们的炸药真能炸开钢筋水泥?”

陈赓笑着回答:“当年黄埔,他邱行湘还是我学弟。他再能修工事,也拦不住咱们。”气氛一下子被点活了。

前方信号弹升起。总攻开始,一声吼,“冲啊!为了新中国!”黑压压的身影涌出了战壕。没有炮火支援,四纵只能靠着血肉和几包炸药上去拼命。

陈赓眼睁睁看着士兵们冲上城墙。机枪像是不要钱一样扫射,爆破组刚要动,敌人埋的地雷一下子炸了。一个排的战士瞬间倒下,泥水血水搅成一片。陈赓指关节发白,地都被他砸裂。

没有炮火,一切只能靠命拼出来。陈赓的心悬在嗓子眼上。

又一批战士被炸药包撬开的缺口里突围而入。红旗在城头上升起,这意味着,西门,终于顶住了这茬硬仗。

可好景不长,陈赓还没从地上站稳,炮弹落了下来,气浪把人卷翻在地。警卫员死死拦住他。这场攻坚,连司令也可能回不了家。

西门攻破,四纵却伤亡超过两千人。这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人名和一张张熟脸。

中午,陈赓拖着一身疲惫回到指挥所。陈士榘正夸赞三纵:“炮火准备非常到位,东门打得漂亮。”而陈赓,眼睛盯着代表四纵的箭头,明明也推进进了城,却比其他方向短了一截。

三纵有炮火、准备齐全,攻城得手很顺畅。

四纵没有重炮,硬生生用血肉把西门撞开。

陈士榘习惯性调侃:“你们打大别山,把重武器都扔光了?”

这话像是冷不丁扎进陈赓心里。没办法,那仗是硬仗,为了机动作战,能丢的重装备都丢了。

但他只回一句:“我的兵没有炮火,没有准备,可是照样拿了西门。”这不是邀功,而是为战士们讨个公道。

指挥部里一时寂静。战场上热血横飞,回到这儿是一盆冷水。正如陈赓心里清楚,后勤之难、装备之差,成败一线之间。刚硬拼下来的胜利,背后全是血。

陈士榘意识到自己话重了,赶紧圆场。陈赓也没再多说,摆摆手,去看伤员。

在那个年代,很多仗打得都是心头一横的勇气,但现实不会多留情面,谁砸得出子弹、谁备得出重炮,谁就能减少伤亡。

四纵这群老兵,再次用命替装备的短板补了回来。可这成本太高,换谁都不心安。

谁都明白,胜利是硬打下来的。如果炮火不拉胯,西门会不会省下几十条甚至几百条命?没人敢敲桌子说会。但“用血肉冲工事”这种打法,谁又真的能坦然?

这种事反反复复地在战争中出现。救命的装备,总在账下翻来覆去,但关键时刻还是要人去填空档。

这也是战争最无奈的一面。每一个没准备好的仗,都要用兄弟的命去补。

打下洛阳,战略形势巨变。可对陈赓、四纵、这些老兵来说,收获的不只是地图上一块地方,还有心头那一笔沉重的账。

有人说战场上讲究意志力。确实如此。但每一次,人和炮火之间的距离,就是死亡与活下来的距离。

陈士榘和陈赓这场争执,本质上讲不清谁对谁错。战机一失,局面生险。可前线打仗,一颗子弹对一个人、一块石头对一具肉身,算不尽的利弊。算得清的,是每多丢一个人,就是一段故事就此完结。

指挥官的责任,战士的命,设备的短缺,战争的残酷,都压在这场洛阳之战的一瞬间交锋。

故事讲到这里,谁都明白这仗打得不容易。谁都能想象,陈赓深夜归队,看到一排排伤员,那一声叹息里,有多少压抑和无奈。

战争这种事,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这一夜洛阳,见证了血性,也留下了疼痛。这笔账,很长时间都还不完。

致伟大胜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河... 王莽,一位历史上非常神秘的人物,常常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穿越者”。回顾他的一生,许多行为都显得超乎寻...
原创 顺... 顺治皇帝大概率是出家了,从清朝贵族后续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似乎能够推测出这一点。 顺治皇帝,名爱新觉...
原创 雍... 雍正帝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正如俗话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
原创 诸...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用五个字总结了他的一生,这五个字让姜维听后深受触动,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提到...
原创 刘... 曹操阵营中,谁最具远见呢?小编认为,那个人就是荀彧。他其实最忠诚于汉室,并且最早看出了刘备的野心,因...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
响亮回答“长江意味着什么” 高蒙河 纪录片《因为长江》剧照。 资料图片 “原来长江到了宜宾才叫长江”“文字出现前,古人竟会在巨...
原创 比... 秦桧的一句“莫须有”,让我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岳飞,变成了刀下的冤魂,同时也成就了岳飞流传千古的英名。...
原创 成... 成蟜很可能是外戚势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史记》记载,成蟜在进攻赵国时起义造反,战败后逃往赵国。那么在当...
原创 曹... 曹操一生有两件事令他深感遗憾,一个是错放了该杀的人,另一个是杀了本应放过的人。 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
原创 霍... 霍去病射杀李敢之后,表面上汉武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便轻松地掩盖了这件事。但仔细...
原创 秦... 秦王子婴是秦朝的第三任皇帝,他的父亲是秦朝的最后一任帝王。赵高在杀死秦二世胡亥后,原本有意自己称帝,...
原创 努...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死于乱军之中。时年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
原创 秦... 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了大秦的基业,开启了他作为秦王的传奇。而在公元1661年,康熙皇...
“演讲”:拓宽李大钊思想研究的... 侯且岸 我在多年的李大钊思想研究中发现:“演讲”是展示李大钊思想和学识的一个重要的、不应忽视的环节。...
原创 蜀... “桃园三结义”在后人的眼中,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它突破了传统士族门阀的等级区分,开启了草根阶层...
原创 韦... 唐中宗李显即位后,极为宠爱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纵容她们肆意妄为,甚至一度差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
原创 李... 说到上官婉儿,很多人可能首先会联想到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角色。上官婉儿在游戏中是一个法师刺客类型...
原创 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朝的统治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而曹魏作...
原创 历... 看过《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的朋友,无不对李卫那近乎传奇的经历深感佩服。他的聪明、灵活和对雍正的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