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的洛阳,天还没亮,风里透着一股冬末春初的凉意。外头看上去平静,实则内里暗流涌动。洛阳不是一般的城市,它扼守陕晋豫三省的咽喉,在这场内战棋局里,这块地方谁占住了,等于伸手就能掐住对方的脖子。
总攻前夜,陈赓坐镇洛阳西郊,一个让人喘不过气的决定正横在他面前。
电报刚送到,四纵的先头部队已经快摸到洛阳西门了,但炮兵营却还在十五里外。进攻箭头扎进地图深处,可炮火支援的标志远远落后。
正在这时,身后传来一句:“老陈,不能再等了。”是陈士榘,兵团参谋长。他一推地图:“206师正在加固防御,每多拖一分钟,攻城的难度就上升。”语气听上去像是在催火,骨子里藏的是现实——敌人的加固,分分钟能把一场硬仗变成一场血战。
陈赓没急着答,轻叩着桌面,自言自语也像是在警示身边人:“没有炮火支援,士兵只能用血肉去撞击钢筋水泥。”这话,他不是头一回说。可该来的问题一回回绕不过去。
陈士榘推得更紧:“裴昌会的援军三天内就到,再不攻下洛阳,局面反过来,我们就危险了。”
这下子,气氛僵住了。陈赓和陈士榘,一文一武,在地图前对立,谁都没先退半步。僵持只持续了一瞬,陈赓就拍板:“好,按既定计划打。但有个条件——我亲自去前线。”
这句话说出来,指挥部刚燃起来的热度瞬间被泼了盆冷水。
陈士榘愣住了。这可不是按部队章程来的。兵团司令,现在要蹲到战壕里?可陈赓一句“那是我的兵”,堵得谁也说不出第二句烟。
陈赓是四纵的老祖宗,一手带大这些兵。他眼里,不去前线和在后方冷看士兵送死没什么两样。与其让兄弟们在枪林弹雨下撑着,倒不如一块儿去拼命。这种时候,他有的不是书本里的英勇,而是彻底的责任感。
三月的风,穿透棉衣。陈赓骑上马,急吼吼地就往西门跑。他亲自深入最前线,战壕里泥水泡着,子弹响着。这时,四纵十旅的二十八团战士们一个个都傻了眼。本以为大首长只会在后方坐镇,这下发现他们司令和自己蹲泥里一样,心气儿立马就不一样了。
见着陈赓亲自钻进战壕,小战士都憋不住问:“司令,咱们的炸药真能炸开钢筋水泥?”
陈赓笑着回答:“当年黄埔,他邱行湘还是我学弟。他再能修工事,也拦不住咱们。”气氛一下子被点活了。
前方信号弹升起。总攻开始,一声吼,“冲啊!为了新中国!”黑压压的身影涌出了战壕。没有炮火支援,四纵只能靠着血肉和几包炸药上去拼命。
陈赓眼睁睁看着士兵们冲上城墙。机枪像是不要钱一样扫射,爆破组刚要动,敌人埋的地雷一下子炸了。一个排的战士瞬间倒下,泥水血水搅成一片。陈赓指关节发白,地都被他砸裂。
没有炮火,一切只能靠命拼出来。陈赓的心悬在嗓子眼上。
又一批战士被炸药包撬开的缺口里突围而入。红旗在城头上升起,这意味着,西门,终于顶住了这茬硬仗。
可好景不长,陈赓还没从地上站稳,炮弹落了下来,气浪把人卷翻在地。警卫员死死拦住他。这场攻坚,连司令也可能回不了家。
西门攻破,四纵却伤亡超过两千人。这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人名和一张张熟脸。
中午,陈赓拖着一身疲惫回到指挥所。陈士榘正夸赞三纵:“炮火准备非常到位,东门打得漂亮。”而陈赓,眼睛盯着代表四纵的箭头,明明也推进进了城,却比其他方向短了一截。
三纵有炮火、准备齐全,攻城得手很顺畅。
四纵没有重炮,硬生生用血肉把西门撞开。
陈士榘习惯性调侃:“你们打大别山,把重武器都扔光了?”
这话像是冷不丁扎进陈赓心里。没办法,那仗是硬仗,为了机动作战,能丢的重装备都丢了。
但他只回一句:“我的兵没有炮火,没有准备,可是照样拿了西门。”这不是邀功,而是为战士们讨个公道。
指挥部里一时寂静。战场上热血横飞,回到这儿是一盆冷水。正如陈赓心里清楚,后勤之难、装备之差,成败一线之间。刚硬拼下来的胜利,背后全是血。
陈士榘意识到自己话重了,赶紧圆场。陈赓也没再多说,摆摆手,去看伤员。
在那个年代,很多仗打得都是心头一横的勇气,但现实不会多留情面,谁砸得出子弹、谁备得出重炮,谁就能减少伤亡。
四纵这群老兵,再次用命替装备的短板补了回来。可这成本太高,换谁都不心安。
谁都明白,胜利是硬打下来的。如果炮火不拉胯,西门会不会省下几十条甚至几百条命?没人敢敲桌子说会。但“用血肉冲工事”这种打法,谁又真的能坦然?
这种事反反复复地在战争中出现。救命的装备,总在账下翻来覆去,但关键时刻还是要人去填空档。
这也是战争最无奈的一面。每一个没准备好的仗,都要用兄弟的命去补。
打下洛阳,战略形势巨变。可对陈赓、四纵、这些老兵来说,收获的不只是地图上一块地方,还有心头那一笔沉重的账。
有人说战场上讲究意志力。确实如此。但每一次,人和炮火之间的距离,就是死亡与活下来的距离。
陈士榘和陈赓这场争执,本质上讲不清谁对谁错。战机一失,局面生险。可前线打仗,一颗子弹对一个人、一块石头对一具肉身,算不尽的利弊。算得清的,是每多丢一个人,就是一段故事就此完结。
指挥官的责任,战士的命,设备的短缺,战争的残酷,都压在这场洛阳之战的一瞬间交锋。
故事讲到这里,谁都明白这仗打得不容易。谁都能想象,陈赓深夜归队,看到一排排伤员,那一声叹息里,有多少压抑和无奈。
战争这种事,从来就没有真正的赢家。这一夜洛阳,见证了血性,也留下了疼痛。这笔账,很长时间都还不完。
致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