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荣国公—张玉(1343年-1401年)
张玉,出生于今河南开封,是朱棣的得力助手,历史上有“张玉善谋,朱能善战”的称誉。在靖难之役中,张玉可谓是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北平之战,他率领部队成功夺取了九门,稳固了北平的局势。在东昌之战中,面对激烈的敌军围攻,他毫不畏惧,冲入敌阵,斩杀数十名敌兵。然而,伤势严重的他终究因失血过多,英勇牺牲,时年五十八岁。朱棣对他的评价高度赞扬:“张玉才备智勇,论靖难功当第一”,足见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2. 成国公—朱能(1370年-1406年)
朱能,生于今安徽怀远,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早年便跟随朱棣征讨漠北,表现出色。在靖难之役中,他与张玉一道,攻占了北平的九门。东昌之战时,面对敌军的重重包围,他带领士兵冲锋陷阵,最终护卫朱棣成功突围。此后,朱能随朱棣南征安南,不幸在途中染病,最终死于军中,享年三十六岁。朱棣曾感慨道:“辅吾成大业者,能也。”可见他在辅佐朱棣打下江山方面的重要作用。
3. 淇国公—丘福(1343年-1409年)
丘福,安徽凤阳人,是靖难之役中的英雄之一。他出身行伍,天生朴实憨厚,但在战场上却英勇异常。随着朱棣参与靖难,丘福屡次作为前锋奋勇杀敌,立下了不小的战功。1409年,丘福率军北伐鞑靼,却因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自己也在战斗中英勇殉国,终年六十七岁。朱棣评价他:“丘将军功,我自知之。”这句评价无疑显示了朱棣对丘福的深深敬佩与痛惜。
4. 英国公—张辅(1375年-1449年9月1日)
张辅,河南开封人,是张玉的长子。在年轻时,他随父参与靖难之役,为朱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张辅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三度平定安南,并以其征交趾(今越南)的杰出战绩而著称,被时人誉为“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张辅一生历事四朝,深得帝室宠信,他的政治生涯也在与皇室的联姻中愈加稳固,推动了“仁宣之治”的发展。然而,1449年,张辅随英宗北征瓦剌,最终在土木之变中英勇阵亡,享年七十五岁。清代学者谷应泰曾评价他:“辅下交南,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足见他在西南地区的威望。
5. 泾国公—陈亨(1332年—1400年)
陈亨,出生于今安徽寿县,是大明的开国功臣之一,曾在早期跟随朱元璋起兵。陈亨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过程中有着卓越的贡献,然而在靖难之役中,他选择了投降朱棣,并为其夺位铺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朱棣能成功夺位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随后的几场战役中,陈亨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但最终在白沟河一战中几乎战死。其后,陈亨于1400年十月去世,年仅六十八岁。尽管他为大明江山奠定了基础,但最后的选择也使得他备受争议。
6. 荣国公—姚广孝(1335年-1418年)
姚广孝,出生于今江苏苏州,是靖难之役中的重要策划者。自幼出家为僧的他,深受朱棣的信任,频繁出入燕王府,参与密谋推翻建文帝。在靖难成功后,姚广孝还主持了《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的修纂工作,堪称明朝文化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418年,姚广孝病逝于庆寿寺,享年八十四岁。作为一位文臣,他的功绩在明朝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至今无人能与之相比。关于姚广孝的形象,著名相士袁珙曾有一番评价:“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这一评价,既揭示了他复杂的个性,也道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传奇人生。
7. 定国公—徐增寿(?—1402年)
徐增寿,安徽凤阳人,是魏国公徐达的第三子,年轻时为朱元璋的亲信侍卫。在靖难之役中,他与朱棣有着密切的联系,暗中为其提供帮助。然而,在建文帝自焚前,徐增寿因与朱棣过于亲近,被其下令斩杀,死于右顺门。徐增寿的死是靖难之役中的一桩悲剧,也是那个动荡时代政治斗争的缩影,展现了权力斗争中的血腥与无情。
8. 黔国公—沐晟(1368年—1439年5月2日)
沐晟,生于南京,是黔宁王沐英的次子。自幼便得到了朱元璋的宠爱,他与建文帝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支持建文帝改革。然而,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沐晟虽然立场坚定,但未遭杀害。战后,沐晟参与了对安南的征讨,并成功平定交趾,成为一代功臣,被封为黔国公,世代镇守云南。沐晟的一生可以说是大明对外扩张的重要一环,然而在1439年,他因麓川叛乱失败,兵败后死于楚雄,享年七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