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濂:佐朱元璋20年,教3个著名学生,《送东阳马生序》尽显辛酸
迪丽瓦拉
2025-09-23 02:01:49
0

楔子:

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两位备受推崇的“文臣”,在历史的舞台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第一位是李善长,作为“开国六公爵”之一,他被封为韩国公,早年与朱元璋共创大明,因而被尊称为“萧何”。李善长在明朝开国时的地位无疑是“文臣第一功”。

第二位则是宋濂,他是“浙东四先生”之一,也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更是《元史》的主要撰稿人,被誉为一代文宗。朱元璋曾公然称赞宋濂为大明开国以来的“第一文臣”。在功劳上,李善长的成就远超宋濂,但在学术研究和文学造诣上,宋濂若称第二,洪武年间无人敢居首。

宋濂留下了一篇耳熟能详的《送东阳马生序》,这篇劝学名文深受中学生喜爱。然而,实际上历史中的宋濂是一个内心认真且饱受悲苦的人,理解他的生平与心理,方能体会他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本文将和大家分享宋濂的故事,希望他的经历能够激励大家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宋濂的早年生活

宋濂,字号景濂,号潜溪,祖籍浙江金华(原籍义乌)。他出身于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的耕读家庭,其七世祖曾在南宋时期任官。元朝灭宋后,家族从义乌迁至金华,宋濂的父亲宋文昭同样是读书人,只是家道逐渐衰落。

宋濂于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降生,出生时是个早产儿。根据《国朝献徵录》的记载,他的母亲陈氏在怀孕仅七个月时便生下了他,因而他的幼年时期十分羸弱,经常因风寒昏迷。幸得母亲和祖母的细心照料,得以幸存。因其身子虚弱,祖父为他取名为宋寿,寄予长寿之希望。

约六岁时,宋濂的身体逐渐强健,聪慧过人,史书中曾提到:“甫六岁能读古文,书过其目辄成诵。”他能在短时间内背诵所学的古文,更能即兴写出令众人惊叹的诗词,因而被誉为神童。

在乡里,一位姓张的读书人曾对宋父说:“你这个孩子天资非凡,若能拜名师为徒,未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因此,宋濂的父亲将其先后送往吴莱、柳贯与黄溍等名师处学习。宋濂勤奋刻苦,冬天手指冻得弯曲,脚也失去了知觉,但他熬夜苦读,从未中断过学业,最终“于学无所不通”,成为当时的杰出儒者。

早年的求学与拒绝官职

在元顺帝时期,朝廷征召宋濂入翰林院,但他因不愿在元朝为官,便以父母年迈为由拒绝了这次机会。元朝几次派人请他,他甚至选择当道士,以道士的身份隐蔽身份,从事撰写与研究工作。

期间,宋濂曾被邀请加入东明书院(当时称“东明精舍”)授课。他在这里全心投入,热心教导前来求学的学生,强调儒家经典的基础地位,同时辅以《史记》和《汉书》等著作。每当他讲学时,座无虚席,许多学子不远千里也愿前来聆听宋濂的教诲。

宋濂不仅学识渊博,还诚恳关心学生,生活简朴,每日仅饮食两餐,常以素菜为主。因此,书院的学生们对他倍加尊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在此教授出许多杰出学生,其中包括被誉为“读书人的种子”的方孝孺。陶行知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的大儒,成为后世尊敬的道德楷模。

然而,宋濂身处乱世,注定要经历风雨。他遇到了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元朝末年,百姓在苛政下苦苦挣扎,各地频繁暴发起义,天下大乱。淮西的朱元璋迅速崛起,攻占南京后继续向浙东和皖南进军。至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三月,朱元璋攻下睦州与婺州等地。

当时,宋濂与刘基、章溢和叶琛被誉为“浙东四先生”,朱元璋渴望推荐而请四位先生前往南京。最初,宋濂对朱元璋和他的义军不是很了解,因此没有接受邀请,而是将家人送往诸暨勾无山,以避乱匪。然而,到了第二年正月,朱元璋再次邀约,宋濂了解到朱元璋并非残暴的义军领袖,于是答应先前往婺州(朱元璋统治下)的郡学教授学子。

至正二十年,宋濂和刘基一同抵达南京,朱元璋特意在礼贤馆为他们设立居所。

在南京的起伏

《明史·宋濂传》对二人的不同有所记载,提到“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刘基雄迈且气度非凡,屡次利用其才能为朱元璋决策,就职于军中。但宋濂则自命为儒者,充当朱元璋的文学顾问。

朱元璋最初任命宋濂为江南儒学提举,类似于学政,专负责管理各地的县学和府学等相关事务。到了十月,朱元璋请宋濂进宫教授他的长子朱标,从此宋濂的私人家教生涯开始了。

洪武元年,朱元璋即位,册封朱标为皇太子。宋濂的地位也随之提升,似乎冥冥中注定他将成为未来的帝师。年届五十九的宋濂掌管翰林院,许多投机者试图通过与他建立联系获取上位的机会。为此,宋濂在自家门口镌刻“宁可忍饿而死,不可苟利而生”的警示,身处权利漩涡的他拒绝贿赂,也不向太子推荐人才,而是专注于教授朱标治国理政之道,并很少参与政治斗争。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宋濂完成了两件极具历史意义的事情。第一,他主持编撰《元史》,面对元朝统治者以游牧民族为主,历史的资料散乱不齐,编纂过程困难重重,但宋濂等人凭借坚持与努力,最终圆满完成这项庞大工程,为中国史学作出重大贡献。

另一项则是宋濂向朱元璋上书,建议将应天府的府学改为国子监,并倡导各省举荐优秀学子前往国子监学习,为大明朝培养栋梁之才。虽然当时的宋濂已过花甲之年,但每当站在讲台上,他的精神状态依然焕发,似乎永远无所畏惧。

在国子监,宋濂遇见了来自贫寒家庭的书生,他姓马,也是他的金华乡里人。为了激励马生奋发向上,宋濂写下了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在文中,宋濂倾诉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充满了感慨与激励之情。他列举了几个例子,其中两个尤为感人。首先是他年幼时,因家境贫寒无法购买书本,只能向他人借书抄录。冬天严寒,墨水结冰,手指冻得无法伸直,也要拼命抄写,力求在期限内还书,以免失去再次借书的机会。其次是在他拜师求学时,独自背着书箱,艰难穿行于严寒的大雪中,脚部和皮肤都冻裂,直至抵达学舍后,全身麻痹,靠别人灌热水和包裹才能稍微恢复。

宋濂通过将当今国子监的优越环境与自己幼时的艰苦经历进行对比,以激励马生奋发向学,绝不可辍学。他字句间流露出的深情厚谊,虽历经数百年,依旧能触动人心。

虽然历史书中未详细记录“马生”的真实姓名,亦无从得知其后的人生成就,但能够遇到如宋濂这样的恩师,马生的命运已是巨大的幸事。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言: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宋濂之所以受到学子们的敬爱,不仅是因为他博学多才,更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宋濂的教育成就

在宋濂的学生中,最为著名的有三位,分别是朱标、方孝孺和郑渊。朱标是宋濂经过十余年潜心教导的学生,他性格敦厚,仁爱待人,尊重大臣,关心族人,被后世公认为最贤德的太子之一。方孝孺则是宋濂早期的学弟,宋濂教他忠君之道。建文帝殉国后,方孝孺宁死不屈服于朱棣,最终献身忠义,血染丹青,成为后人的楷模。郑渊同样是东明书院的学生,他以孝闻名。史书记载,他母亲重病时,想吃西瓜。郑渊尽力为母亲购得西瓜,但母亲吃后去世,郑渊从此每见西瓜必泪下,终生不再食用。

宋濂一生教授了众多学生,笔者着重提到这三人,是因为他们身上分别体现了宋濂教导的“仁”、“忠”、“孝”。“忠孝仁义”乃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石,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宋濂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更是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者。他所教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个优秀人的道德规范。他不仅是历史名人,亦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不仅如此,宋濂除了教导学生外,也曾利用自己的学识影响朱元璋。根据《明史·宋濂传》记载:有一次,朱元璋询问宋濂帝王学习的必读书籍,宋濂推荐了《大学衍义》。朱元璋见状,便命人将书中的内容张贴于宫殿的两侧墙壁上,以便他每日路过阅读。

然而在朱元璋心中,宋濂依然只是一位普通文臣,虽然他能教授太子,但并不能长久影响朱元璋的决策。多年来在翰林院任职,宋濂为明朝早期的文化建设贡献颇多。洪武六年,他主编《大明日历》,次年又编纂《皇明宝训》。包括官品等级、丧礼服制、藩王礼仪等诸多礼仪制度,都是宋濂参考古籍后制定的。

洪武十年,68岁高龄的宋濂选择辞官归乡,朱元璋几度挽留,但宋濂依然坚持重返故里安享晚年。

晚年的沉浮与悲剧

临行前,朱元璋特意给予宋濂丰厚的赏赐,并亲自在宫中为他举行宴会,太子朱标亲自为宋濂斟酒,场面如同普通家庭对恩师的感激。宋濂谦逊地朝朱元璋和朱标叩首,表达了自己希望在世未了之时,能够每年回京看望的良愿。此后,朱元璋确实每年都派人接他进京,增进二者的亲密关系。

然而,宋濂回到金华后,开始安享晚年,其长子宋瓒则在家中继承家业,次子宋璲和长孙宋慎皆在朝中任职。令人未曾想到的是,宋濂回乡三年后,厄运悄然而至。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宋濂的孙子宋慎意外牵涉其中,因而蒙冤被捕,全家命运急转直下。记载称:朱元璋原本打算将宋濂处死,幸得马皇后与太子的恳求,最终只将宋濂与其长子宋瓒流放至四川。

时年71的宋濂已是耄耋之年,流亡途中全靠儿子支撑,才得以勉强抵达流放地。次年,因为身心重创,宋濂在夔州病逝,享年72岁。五年后,宋濂的长子宋瓒也于夔州去世。

根据《宋濂行状》记载:临终时,他端坐而亡,双手收拢,姿势笔挺。不久后,夔州的官员皆前来祭奠宋濂。此时,蜀王朱椿(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也专程来祭奠他。

轻风徐徐,浙水潺潺,宋濂这一位宛如笔直松柏的文宗,以其傲然的身影消失在了蜀地的清风之中,令人不胜唏嘘。

宋濂的后世追思

宋濂去世百余年后,明孝宗朱佑樘亲自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并每年春秋定期让地方官员祭祀他。正德年间,明武宗更是追谥他为“文宪”。

《明史》对宋濂的评价道:在朝时,他负责制定涉及郊社、宗庙及山川众神的礼仪,朝会宴享的制度,以及四面八方贡赋赏劳之礼,都由他一手安排,可以说,他的贡献实在难以估量,因此理应被视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

在笔者看来,宋濂在朱元璋创业时期随他来到南京,历时20年辅佐朱元璋,他在文学与礼制方面给予了朱元璋极大的助力。他不仅参与了《元史》的撰写,积极致力于国子监的教学与礼仪制度的制定,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最终却因家族成员犯事而蒙冤,实在令人遗憾。

后世不能因为宋濂的悲剧结局而掩盖他的伟大贡献,更不能用他的人生悲剧来否定他的人格与成就。最终,使用宋濂在《潜溪邃言》中提到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即人无完人,功绩有不完美之处,能力也有达不到的地方,才华必然也有不足之处。后人只需铭记,在明朝初年,有一位名叫宋濂的伟大儒者,他是正直无私的伟人,品德高尚,且对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商... 说起商朝,许多人可能会感到较为陌生,毕竟这是一个久远的古代王朝,很多历史细节早已无从考证。 然而,...
原创 李... 李时,明朝中期的官员,出生在河北任丘。他的父亲李蓕是进士出身,曾任莱州知府。李时在弘治十五年参加科举...
原创 蒙... 19世纪初,拿破仑完成了对欧洲大陆的统一后,开始将视线投向了俄罗斯。然而,尽管法国出动了60万大军,...
原创 他... 1975年8月,郭林祥被调任至新疆军区担任政治委员,此次转任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司令员杨勇对他的到...
原创 萧... 1977年4月,军事科学院政委萧华被调整到兰州军区担任政委,尽管这似乎是一个平级调动,但对于某些人而...
古代一不小心中毒后……所谓的解... 本 文 约 5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5 分钟 提到古人下毒的场面,最为经典的或许是那句“大郎...
原创 国... 新中国刚解放不久的上海,街道上几乎没有什么破坏,除了些许坑洼的痕迹,原本繁华的都市依旧保持着平静。人...
原创 敌... 1935年5月29日下午16时许,红四团的22名勇士悄然来到泸定桥西桥头,准备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夺桥...
原创 慈... 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很多人评价她自私贪婪,沉迷权势,生活奢靡,政治腐败,这些说法毫无疑问都成立;但如果...
原创 清... 明朝对辽东的女真族实施了“抑强扶弱”的政策,旨在避免任何部落的崛起威胁到朝廷的统治。辽东的女真族可分...
原创 亚... 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两个民族的历史都悠久深远,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分布。两者不...
原创 不... 秦始皇,历史舞台上一颗极亮的星。统一六国,定制度,推行律令,连横合纵间,这位“千古一帝”将华夏世界重...
原创 拿... 二战结束后,美国迅速成为全球的“警察局局长”,这一局面让苏联深感不满。与美国结盟的国家多达14个,而...
原创 “...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复杂的阶段之一。虽然蒋介石表面上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拥有领导全国的名义权...
原创 日... 中国对日本这个国家一直怀有复杂且矛盾的情感。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作为近邻,理应关系密切友好,...
原创 如... 三国后期,魏国涌现出了两位极具才能且战功赫赫的武将,他们携兵南下攻蜀。钟会与蜀军主将姜维在剑阁展开激...
原创 日... 1940年6月,房山区霞云岭一带的堂上村外,小河边正值求雨的传统仪式,12名妇女按照习俗走进冰冷的河...
原创 钢... 1914年6月,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点燃了吞噬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学家指出,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军...
原创 知... 在《知否》中,盛长柏金榜题名,无疑是盛家一件重大的喜事,然而,这一喜事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使得...
原创 自... 1969年2月,正值中国共产党九大召开前夕。当代表名单最终敲定时,毛主席在细阅名单后,突然发现少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