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里是乐器,分明就是一门大炮!”我军战士刚刚将日本鬼子击退,老蒋便迅速转身,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同胞。与此同时,早已蓄谋已久的土匪也开始在各地肆意作乱。幸好,我军士兵们及时出击,将这些不法之徒一一剿灭,保卫了家园的安宁。
特别是在攻打国民党据点时,敌人留下了许多我军战士前所未见的武器装备,令人十分好奇。
“首长,快来看,我捡到个宝贝!”一名战士在清理战场遗留武器时,匆匆跑到首长面前。此时首长正仔细清点缴获的物资,见战士急匆匆的样子,故意板起脸说:“这么急,是什么好东西,快说说。”
战士掏出一个奇怪的“喇叭”,郑重其事地递给首长:“首长您瞧,这是个‘喇叭’。”首长左右端详,这东西乍一看确实像文工团用的长号,但细看又与平常见到的号子大相径庭:“把它拿去让文工团的同志看看。”
战士随后将“喇叭”递给了文工团的战士们。大家一见这玩意儿,顿时一头雾水。毕竟,这种体积庞大且造型奇特的号子,他们还是头一次见。
“我试试能不能吹响。”一位战士拿起“喇叭”,却发现异常沉重,差点没举起来。更奇怪的是,他无论如何使劲吹,那个所谓的号子始终发不出声音。
“肯定是吹法不对,我再试试。”他一遍又一遍尝试,仍是一无所获。无奈之下,他只好将“喇叭”交给文工团团长。
这位团长对乐器颇有研究,拿到“喇叭”时却眉头紧皱:“这不像是普通的号子。”他反复端详,却始终无法弄懂这玩意儿的真面目。
旁边战士告诉团长它根本吹不响,团长便怀疑:“要是真的是乐器,按理说应该能吹响,也许是吹法有误。”于是他让几个人扶着“喇叭”,自己站在出气口拼尽全力吹了几次,依然毫无声响。
团长疑惑不解,决定检查“喇叭”是否损坏。他用手电筒照进里面,震惊地发现它竟然是实心的:“这根本就是个实心的玩意儿,怎么可能吹出声音?”
“什么!”围观的战士们全都惊呆了,纷纷上前抢着看。团长坐在凳子上沉思良久,最后叮嘱大家散开,只留下送来“喇叭”的那个小战士:“你先把这个带回去吧,显然它不属于我们文工团。”
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有危险?大家都十分好奇。直到“喇叭”的真正身份被揭晓时,所有人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那名战士又带着“喇叭”返回,正当他左右端详时,梁兴初突然出现在他身后:“你这会儿在干嘛?”他一眼就看到了被退回的“喇叭”:“这不是给文工团了吗?怎么又拿回来了?”
“报告首长,这玩意儿根本吹不响,是实心的。”战士汇报后,梁兴初开始细细观察。越看越觉得不对劲,他将“喇叭”反复查看,终于在器身上发现了一串英文编号:“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乐器,而是一种大炮!”
战士听罢顿时难以置信,毕竟相比传统大炮,这东西小巧许多,一个士兵就能扛在肩上。“首长,这上面有一串英文,您看看写的是什么。”正当战士疑惑时,他拿出放大镜仔细辨认编号。
随后梁兴初找来一位留过学的战士:“你帮忙看看,这东西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大炮?”那战士仔细辨认后倒吸一口凉气:“首长,没错,这真是个大炮,叫‘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是美军在二战期间研发的武器,主要用于摧毁坦克。因为它外形酷似一种乐器“巴祖卡”,发明者便以此命名。
别看它个头不大,威力却极为强大。美军正是依靠巴祖卡火箭筒,在对抗德国坦克的战场上扭转了战局。
1918年,美国戈达德博士首次设计了火箭筒的雏形,但一战结束导致该项目被搁置。戈达德设计的火箭筒射程最远达685米,威力惊人。
真正将巴祖卡火箭筒推向成熟的,是莱斯利·斯金奈。他从小痴迷武器,长大后参军成为陆军上尉。1931年调入军械部后,他得以接触并深入研究各种武器。
九年后,美军官员将他召回,委以重任,专门负责火箭筒的研发和应用。尽管当时美军对火箭筒并不看好,斯金奈却孤军奋战,克服重重难关,于1942年成功研制出火箭筒。
同年,该武器投入实战,因其外形酷似乐器巴祖卡,遂被称为巴祖卡火箭筒。
梁兴初得知这是件大炮后异常兴奋,这不仅是强力的反坦克武器,更极大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后来在战俘的“协助”下,我军成功掌握了火箭筒的使用技巧,随即将其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