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是敌对的国家,然而,曹魏却有一位非常特殊的武将,他不仅与蜀汉的开国皇帝刘备结下了生死之交,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武将的儿子也与蜀汉有着某种深厚的渊源。这个儿子在263年随邓艾参加了灭蜀之战,并在其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今天要讲的这位将领究竟是谁呢?
一、河北的英杰
这位武将名叫牵招,字子经,出生于安平观津,也就是今天河北省武邑县一带。牵招年轻时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十几岁时便拜同县的名士乐隐为师,后来还跟随乐隐一同前往洛阳。189年,乐隐在十常侍之乱中不幸去世,牵招不顾当时局势的危险,依然坚持将师父的遗体安葬并将其送回故乡。在回程途中,牵招不幸遭遇了盗贼袭击,然而他并没有慌乱逃跑,而是垂泪恳求赦免,甚至连盗贼也被他的诚恳所感动,最终放他一马。这一事件使得牵招名声大噪,成为了时人称道的英雄。
在此之前,牵招早已结识了刘备,二人彼此相知甚深,虽然史书未详细记载,但有石碑上刻有“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字句,这说明二人是志同道合、生死与共的挚友。所谓“刎颈之交”,指的就是能同生死、共患难的至交。
二、归顺曹操
然而,牵招并未直接归刘备麾下,而是最初投效于袁绍。袁绍召他回家乡后,任命他为督军从事,负责领导一支特殊的部队——由少数民族组成的乌丸突骑。牵招在任职期间,廉洁刚直,曾因袁绍门下的舍人犯法,毫不犹豫地斩杀了该人,并向袁绍报告这一事件。袁绍并未因此责怪他,反而对他十分器重。
不过,袁绍死后,袁尚继位,然而袁氏集团内部矛盾不断,形势动荡不安。最终,牵招决定脱离袁氏,投奔了曹操。曹操接纳了牵招,任命他为从事,并且因其擅长与北方少数民族打交道,派他多次出使乌丸地区。牵招曾成功说服峭王放弃了进军中原的计划,避免了一场战乱。此后,牵招又担任了护乌丸校尉、中护军等重要职务。曹丕即位后,牵招被任命为右中郎将、雁门太守,负责镇守北方边疆,并在这一职务上持续表现出色,威名远播。
三、儿子参与灭蜀
牵招的能力与贡献本应为他赢得更高的荣誉与职务,但由于他与刘备的深厚友情,始终遭到曹魏统治者的猜忌与防范。对此,牵招深知自己处境艰难,因此他在曹魏政权中始终保持低调与谨慎,严守边界,不轻易交往,不张扬自己。他曾表示自己“所交非常,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即便如此,三国历史学家陈寿也为牵招的命运感到惋惜,称他虽然担任郡守,但未能发挥更大的潜力。最终,牵招于231年病逝,他的儿子牵嘉继承了关内侯的爵位。
牵招有两个儿子,其中牵嘉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而另一个儿子牵弘的经历也值得一提。牵弘英勇果敢,武艺高强,并且有着与父亲相似的坚毅个性。他曾被任命为陇西太守,在曹魏抗击蜀汉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在263年,牵弘跟随邓艾参加了对蜀汉的灭国之战,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率军成功阻截姜维,并与邓艾一起成功偷渡阴平,最终促成了蜀汉的灭亡。此后,牵弘被任命为振威护军,并在西晋建立后继续担任扬州刺史和凉州刺史,直至271年,在与鲜卑作战时英勇牺牲。
牵招的这一家族,虽处曹魏阵营,却与蜀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他的故事,既是一段英雄的传世之记,也充满了历史的无常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