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带领的“八爷党”成员,联合关外四位“铁帽子王”和书房大臣隆科多,精心策划并发动了一场“逼宫事件”。这场阴谋一度使局势倾向他们,甚至让雍正陷入极为危险的境地。然而,十三阿哥胤祥拖着病体,艰难地重新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并率兵进宫勤王,宣告了这场逼宫行动的失败,也预示着胤禩一干人等即将迎来悲惨的结局。
没过多久,雍正便下令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产。不过,这次行动并非由雍正亲自带队,而是安排了自己的兄长三阿哥胤祉和两个儿子弘时、弘昼共同前往。雍正此举并非出于对他们的信任,反倒是带着深深的怀疑,想通过这次行动试探他们的立场与忠诚。
胤祉、弘时、弘昼三人无一例外,都引发了雍正的疑虑。事实上,三阿哥胤祉并未直接参与“逼宫事件”,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自雍正登基以来,胤祉显得淡泊名利,不愿参与朝政,几乎不发表意见,也少在人前露面,除了曾为李绂求情外,几乎没有其他作为。其二,胤祉虽享有“御前免跪”的恩宠,但手中无权无兵,即使八阿哥胤禩想拉拢他,也难以在这场事件中获得实质助力,反而多了一个“分享胜利果实”的人。
但雍正心中却有着另一番揣测。通过这场逼宫风波,他看透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祚等人的野心,感受到张廷玉、王文昭、马齐、图里琛等人的忠诚,同时也察觉隆科多、四位“铁帽子王”及其他朝臣在关键时刻的摇摆不定、见风使舵。面对如此复杂局势,雍正既焦虑又警惕,对朝政的未来充满忧虑。
因此,他迫切想知道在整个逼宫事件中保持沉默的三阿哥胤祉,到底是完全中立,还是暗中与胤禩等人有勾结。雍正对胤祉的真实态度充满好奇,渴望揭开谜底。
至于弘时和弘昼,雍正对他们感到极度失望。他安排两人前往丰台大营,一方面是为了稳住四位“铁帽子王”的部众,彰显皇恩浩荡,另一方面希望他们能监视胤禩一伙,防范意外发生,避免更大损失。但出乎意料的是,这两位儿子竟将丰台大营兵权交给了他人,直接导致了局势的恶化,令雍正痛心疾首。
更令雍正心惊的是,他开始对两个儿子也产生怀疑。对于弘时,之前零星的线索以及十三阿哥胤祥临终遗言,都指向他,雍正不得不提高警惕。而对弘昼,虽然不完全相信他会背叛自己,但出于“防患未然”的考虑,依然决定对他进行试探,以确保万无一失。
于是,雍正下令三阿哥胤祉及两个儿子弘时、弘昼一同前往查抄胤禩的家产,同时也是对他们的忠诚进行暗中试探。
胤祉和弘昼均成功保全了自己。当胤祉和弘时带着旨意准备召唤弘昼一同前往时,弘昼却突然开始上演“活出丧”的闹剧,断然拒绝同行,执意完成自己预设的“葬礼”。这一荒诞举动,反而让雍正放下了对他的疑虑。
首先,弘昼此前与弘时一同办差,结果被弘时“坑惨”,他深知无法胜过哥哥,因而刻意拒绝与弘时同往,避免再次受骗。其次,弘昼如此不顾形象地自嘲,正是向雍正表达自己对皇位和权力毫无兴趣的态度,希望打消皇上的顾虑。最后,拒绝参与查抄也是弘昼表明清白、远离胤禩集团的方式。可以说,正是这场“活出丧”的表演,使弘昼赢得了雍正的信任。
三阿哥胤祉的表现同样赢得了雍正的认可。接到旨意后,他毫不犹豫地准备出发,表现得坦荡无惧,显示他对这次任务无任何畏惧。面对弘昼的“活出丧”,他不仅支持雍正的决定,还劝说弘昼随行,公开表示对皇上的忠诚。更重要的是,胤祉抵达胤禩府邸后,拒绝亲自进入查抄,意在表明自己坦荡无私,任凭如何查抄都与自己无关。这一切都向雍正证明了胤祉的清白。
因此,胤祉与弘昼都以自己的方式识破了皇帝背后的“杀气”,巧妙自保,成功保全自身安全,体现了明哲保身的智慧。
相比之下,弘时的行为却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也为其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雍正安排三人共同查抄,本意是给他们设置一个“二难局”。若态度宽容,显得同情胤禩,可能被视为与政敌有染;若态度严苛,表现过度用力,也暴露心虚。最理想的态度是低调旁观,监督查抄过程,避免牵涉其中。
然而,弘时的举动却恰恰相反。他不但亲自指挥查抄,甚至未请示皇帝,私自处理胤禩家眷和府内人员;面对胤禩时更是毕恭毕敬,单独会面,安排家人相见。这一切都被图里琛如实禀报给了雍正。
由此,雍正坚定认为弘时已经背叛自己,与胤禩勾结,且难辞参与逼宫阴谋。更重要的是,这件事让雍正看清了弘时的野心,最终命令图里琛与李卫严密保护弘历,挫败了弘时的暗杀计划。
相较于三阿哥胤祉和弘昼的深谋远虑,弘时的急功近利使他陷入雍正设计的陷阱,最终导致其命运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