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初,江苏盐城的古玩市场上,一位收藏家偶然发现了一枚铜钱,上面印着“鸣凤元宝”四个字(见下图)。这一发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甚至有学者呼吁修改历史教科书来修正错误的历史记载。
根据史料记载,在唐朝之前,中国使用的货币主要是“五铢钱”,而李渊从公元621年开始推行的“通宝钱”成为了历史上的重大标志。然而,“鸣凤”作为一个政权的年号,正式使用于617年,直到618年就被停止了。因此,带有“鸣凤元宝”字样的铜钱应当出现在“李渊通宝”之前。换句话说,创制“通宝钱”的并非李渊,而是本文要讲的这位历史人物——萧铣。
萧铣是梁朝梁武帝的后代,且还是汉代名将萧何的后代,他的短暂小王朝夹在隋朝与唐朝之间,拥有40万大军,征服了半个南方,最终却没有进行一场战争就被唐朝名将李靖俘虏并灭国。
在隋朝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各地的枭雄纷纷崛起,其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李渊、王世充、李密等人,还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豪杰——萧铣。他与李渊、李密的崛起之路截然不同,反而有些像秦朝末年的楚怀王熊心或近代的黎元洪一样,凭借其显赫的家世,成为造反者推崇的领袖。
萧铣出自梁朝的皇族,是梁武帝萧衍的后代,祖父萧詧曾为西梁宣帝。然而,随着隋朝的崛起,梁朝灭亡,萧铣家道中落。中期的隋朝,萧铣沦为一个卖书为生的小商人,直到隋炀帝将其以外戚之恩提拔为罗川县令。下图是影视剧中对萧铣的描绘。
公元617年,岳州(今湖南岳阳)一带的将领董景珍、雷世猛、张绣等人密谋反隋,起初推选董景珍为领袖,但董景珍因自己出身寒微,无法服众,反而推举了萧铣。因为萧铣是梁朝皇帝的后代,且性格宽仁大度,具备梁武帝的风范。萧铣知情后与他们迅速达成协议,便开始召募数千人,准备响应起义。
有人可能会疑惑,梁朝早已灭亡,南朝宋齐梁陈的历史已经一片空白,为什么董景珍会选择推举萧铣呢?事实上,在梁朝灭亡之后,西魏扶植了一个“西梁”政权(或称后梁),由萧詧开国,虽然国土狭小,仅占据荆州周边的300里地,直到隋朝建立的第七年才彻底灭亡。也因此,后梁在荆州和岳州一带的影响力不容小觑,董景珍才决定选萧铣为领袖。
当年十月,萧铣自封“梁公”,其旗帜、服饰都遵照梁朝的旧制。萧铣为争取更多支持,树旗立杆,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豪杰投奔《新唐书》记载,短短五天,便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支持者,军队规模很快达到了数万。
与董景珍联军之后,萧铣在祭坛上祭天,自封为“梁王”,并以“凤鸣”作为年号,表示政权复兴。翌年初,萧铣正式称帝,并恢复梁朝的制度,定都江陵。这一举措标志着他正式建立了一个新的梁朝,虽然只是个短命的政权,但他迅速展现出了惊人的领袖风采。
当萧铣称帝之后,他的势力扩展迅速。通过招降、征战,他在短短几年内就吞并了大量土地,西至三峡,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北界汉水,拥有兵力达到40万。凭借如此庞大的军队与广阔的领土,萧铣一度成为李渊最大的对手,有能力与李渊争夺天下。
《旧唐书》评价萧铣“聚乌合之众”,显然带有一定贬低成分。尽管如此,萧铣能够从一支临时组成的军队起步,迅速获得了许多将领的支持。比如,萧铣曾计划暂时休兵,休养生息,解除诸将的兵权,但由于内部分裂和猜忌,局势开始逐渐恶化。
萧铣的疑心重和对异己的排斥,使得他对身边的将领产生了怀疑。比如,张绣在讨伐董景珍后表现突出,获得了尚书令的职位,然而萧铣因担心张绣居功自傲,最终将其杀害。这一行为让许多大臣心生恐惧,最终造成了内部离心离德。
公元618年,唐军在李靖的指挥下,开始进攻梁朝,然而进展缓慢。直到621年,梁朝内部纷争不断,萧铣的军队开始分裂,许多重要将领投降了唐军。唐军在快速攻占荆州后,突袭江陵。萧铣陷入孤立,兵力不足,最终只能向李靖投降。
梁朝的灭亡并不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而是因萧铣内部失策导致。最后,萧铣被李渊处死,年仅39岁。
萧铣的梁朝,虽然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四五年,但确实在隋唐之交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王朝。尽管萧铣的政权没有扎根的力量,最多也只能支撑20至30年,但由于萧铣的种种失误,最终导致了这个短命的政权像昙花一现般消逝。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