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刘备集团称作“蜀”,这实际上源自曹魏与司马氏所使用的蔑称。对于刘备及其辅佐的丞相诸葛亮而言,他们应该是“大汉皇帝”和“大汉丞相”。刘备的庙号是“汉烈祖”,谥号则是“汉昭烈皇帝”,而“蜀”这一称呼本不应与他们相关。在这一点上,历史学者或许应该反思“蜀”这一词的使用是否合适,特别是将刘备的政权看作正统的背景下。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以《三国志》为蓝本,沿用了陈寿的这一做法,导致了对“蜀”字的进一步传播和固化。与此同时,罗贯中的叙述也为后人带来了一些矛盾。举个例子,他最初将刘璋的部将如冷苞、张任、刘晙、马汉等人称为“蜀将”,而在描述刘备征伐吴国时,又把吴班、冯习、张南、傅彤等称为“蜀将”,甚至连杜甫在诗中也提到“蜀相祠堂何处寻”。这类表述无疑强化了“蜀”这一地理、文化符号,但在历史的准确性上却显得模糊不清。
如果我们把三国的正统归属于刘备,那么他的朝廷应该被称为“季汉”,五虎大将应被称为“季汉五虎大将”。然而,关于季汉是否真的存在五虎大将的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季汉没有“五虎”,但却接受曹魏有“五子良将”,东吴有“江表十二虎臣”,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显然值得反思。季汉的五虎并非罗贯中的首创,陈寿在《三国志》中便有类似的记载。他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归为一传,而把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五人归为另一传,此外,还将程普、丁奉等人也列为一类,这也为五虎大将、五子良将、江表十二虎臣等概念奠定了基础。
不少人质疑季汉是否有五虎大将,背后的动机或许是想将赵云从五虎大将的行列中剔除。这些人声称赵云并未担任过“四方将军”,但他们忽视了赵云在“大汉”时期的“中护军”职务,这一职位虽未列为四方将军,但其职责却是管理全军的赏罚、升降等事务,实则掌握了极大的权力。实际上,赵云即便未被封为“四方将军”,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也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位大将。
另外,有人认为赵云其实是一名文官,而非武将,然而这种观点明显缺乏历史依据。事实上,在宋朝之前,文官与武将并无严格区分,许多历史人物都曾兼任文官与武官职务。例如,诸葛亮既曾担任军师中郎将,又曾自降职位为右将军;东吴的张昭和鲁肃,也分别担任过多个军事职位。而赵云本身,也曾担任过“牙门将军”、“荆州留营司马”、“翊军将军”、“中护军”等职务,可以说,他的武将身份在整个三国历史中无可置疑。
在三国的职务体系中,赵云的地位并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名将。尽管有人试图用魏延与赵云的对比来质疑赵云的地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赵云是刘备时期首任牙门将军,而魏延则是第二任。建兴元年,赵云被封为永昌亭侯,而魏延则是都亭侯。赵云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独立指挥一军,而魏延却连先锋官的职务都没有获得。这些历史事实表明,赵云在三国时期的地位远高于魏延,且他的军功和声誉也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赵云的“唯一败绩”,也并非完全归咎于其个人能力的不足。诸葛亮曾利用“田忌赛马”的策略,亲率大军迎击张郃的主力,而赵云则负责牵制曹真主力。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马谡兵败街亭,赵云却成功带领疑兵撤退,未损失军需物资。这一战术的成功表明,赵云的军事智慧和指挥能力并未因这次战斗而受到影响,反而进一步证明了他作为一名出色军事领导的能力。
回到五虎大将的排位问题,《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五虎大将的排列有所不同。在《三国演义》里,关羽的地位显然是无可撼动的,除了吕布外,几乎没有任何敌人能与他抗衡。关羽之所以成为五虎大将之首,正是因为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不仅斩杀了颜良、文丑,还在土山成功击退了许褚、徐晃的联手进攻。而即便到了晚年,关羽依旧能凭借经验与智慧,战斗力依然强劲,虽然没有年轻时那么轻松,但在许多困难的战场情况下,依然能够以不屈的姿态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关羽虽然在“年近六旬”时,身心状态有所下降,但他依然被认为是五虎大将中的第一人。相对而言,张飞、马超、赵云等人虽然战斗力强大,但在与关羽的较量中,显得略有差距。在排座次时,关羽无疑居于首位。至于其他四将的排名,则更为复杂。如果仅以张郃为参照物,那么马超的武功可能位列第二,赵云和黄忠的地位则略显逊色。张飞虽然曾击败过张郃,但与其他几位大将相比,也只能勉强排在第三或第四的位置。
总结而言,五虎大将的排名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个人武功,还要考虑到他们的历史地位和战略作用。无论如何,关羽无疑是五虎大将中的“老大”,其他四人的排名,虽然有争议,但每个人的贡献和历史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