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近代史的序幕正式拉开。这一时期,西方列强成为了侵略中国的主要力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寻求经济利益和市场,另一类则不仅要钱、要市场,还要领土。从沙俄的扩张来看,显然它属于后者。
沙俄在征服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后,并未满足于现状,反而开始了对南方的不断扩张。它先后夺取了外东北的100万平方公里和外西北的51万平方公里,合计从清朝割走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俄的扩张步伐迅猛,土地的欲望显而易见。但让人不禁疑问,沙俄为何没有继续侵占清朝的领土?毕竟,获取更多土地似乎对其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实际上,入侵清朝的并非只有沙俄一个。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在中国长江流域站稳了脚跟,虽然没有直接占领土地,但它却牢牢掌握了这片市场的主导权。法国则在广州湾占据了一席之地,意图逐步从南方对中国进行渗透。而美国则极力打开中国市场,在福建、广东等地进行各种活动。这些西方列强的势力扩展,显然对沙俄构成了制约。
这些列强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市场上大赚一笔,倾销他们的商品。若沙俄继续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势必会破坏现有的市场秩序,进而影响到其他列强的利益。为了避免事态失控,沙俄在占领中国土地时,往往采取隐秘的手段,与清朝签订一些秘密条约。以《中俄北京条约》为例,它便是在英法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的,沙俄与清朝的协议一旦公开,必然引发一场更大的国际风波。
即使是1896年沙俄与清朝签订的《中俄密约》,允许沙俄在东北修建铁路,也是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达成的,目的就是避免激怒其他西方列强。可以说,西方列强间的制衡无形中对沙俄的扩张产生了限制,使得沙俄在侵占中国领土时需要谨慎行事。
然而,尽管面临其他列强的压力,沙俄的土地野心并未消减,仍然按部就班地吞噬着清朝的领土。除了割去的151万平方公里土地外,沙俄欲望更大。由于沙俄的扩张如此轻松,他们完全没有将清朝放在眼里,认为清朝迟早会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问题只在于时间早晚。
为了进一步推动扩张,1896年前后,沙俄提出了“黄俄计划”,即将长城以北的东北、内外蒙古、新疆等地区,完全纳入沙俄的势力范围。因为这些地区大多居住着黄种人,沙俄因此将这些地方称为“黄俄罗斯”。计划的首站就是东北,因为东北与沙俄只有一条河流相隔,地理位置上十分有利。1896年,沙俄便开始在东北修建铁路,租借港口,建立学校、教堂和银行,甚至开始在当地流通卢布,将这些地方当作自己的一部分来经营。
到了1900年,沙俄已经成功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1000多万居民都被沙俄完全征服。但这一切引起了日本的不满。事实上,1895年甲午战争后,沙俄曾反对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并促使清朝支付3000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可是沙俄自己却占了辽东半岛,并且开始扩张朝鲜,这令日本无法容忍。
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成为东方的强国,尤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利益,国力日益强盛。沙俄的扩张,恰恰给了日本一个挑战的机会。1902年,日本与英国结成同盟,并于1904年发动了日俄战争。这场战争中,沙俄不仅损失了20多万兵员,三分之二的海军也被毁掉。最终,沙俄不得不撤出东北,黄俄计划暂时搁置。若按照当时的形势发展,若黄俄计划继续推进,长城以北的土地可能真的会成为沙俄的囊中之物。
尽管清朝在近代历史上屡受外辱,但它的国力依然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洋务运动后,清朝逐步引进西方科技,开始在某些领域与世界接轨。特别是左宗棠在1878年收复新疆之后,沙俄意识到清朝并非易于对付的国家。事实上,在那个时期,清朝不仅要面对英法联军的压力,还得处理南方的太平军问题,大片的赋税重地被太平军占领。然而,清朝依然能撑住局面,保持了基本的国土完整,证明了其依旧具备一定的自保能力。
若沙俄决定全力开战,它有可能战胜清朝,但问题是沙俄不可能将所有兵力投入到东方,这使得沙俄在东方的战斗力受到制约。再加上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尚未完成,沙俄的百万大军无法在最短时间内集结并展开有效的补给。沙俄并未放开手脚,全力投入东方战场,而是选择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同时,通过威胁和恐吓,从东方榨取最大利益。
最终,沙俄通过不断的扩张,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沙俄便完成了“雄鸡图”的大部分作品,除了前述的151万平方公里外,沙俄还进一步侵占了18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等地。总共超过3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成功侵占。当然,苏联时期的扩张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局面。
如果没有复杂的国际形势制约,沙俄很可能会更加肆意地扩张。总而言之,能够保住这些土地,确实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些成就,也应当被我们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