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骄阳似火,宁陵县“寻访硝烟记忆——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采访组来到赵村乡桑庄村。在一处宁静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95岁高龄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张清云。阳光洒在小院,给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仿佛在诉说着他不平凡的过往。
张清云老人精神矍铄,虽已年事已高,但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军人特有的坚毅。当记者说明来意后,老人的目光逐渐变得深邃,思绪飘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老人缓缓开口,讲述1951年砥平里战斗的惨烈场景。“1951年2月13日,我们第40军119师从北面和东面进攻砥平里。敌人的防御工事坚固得很,武器装备先进,飞机还在空中不停地猛烈轰炸。”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力量,“战友们抱着对敌人的仇恨,毫不畏惧地往前冲,好多人都倒在了敌人激射的子弹下,鲜血染红了阵地。我们六班班长、副班长都牺牲了,最后只剩下我们4个人。”
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眶微微泛红,“我当时就想,我是班里唯一的共产党员,必须站出来。我大喊‘走,大家跟我来!’就带着剩下的战友继续冲锋。”
在那场战斗中,张清云老人也不幸被炮弹炸晕。当他醒来时,战斗已经结束。由于作战英勇,他们连被授予“英雄连”,为了纪念牺牲的班长徐亚柱,他们班被授予“徐亚柱班”,而他本人也荣立了二等功。老人翻开衣服,身上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痕映入眼帘,他平静地说:“这是一个军人应得的‘勋章’。”
接着,老人又回忆起1952年10月140高地的争夺战。“先是我们的炮打过去,占领了高地。敌人不甘心,一次次向山上反扑,战斗激烈得很。我们两个加强排一共102人,除了死伤的,最后仅剩15人,排长也都牺牲了。”老人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沉痛,“但我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人在阵地在,决不后退一步。敌人连续反扑4次,我们就打退敌人4次。最终守住了阵地,打死敌人80余人。”在这场战斗中,张清云右胳膊受伤,左耳朵也被震聋。他最要好的战友邵德友腰部中弹受伤,张清云眼睁睁地看着战友在自己面前咽气。
如今,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过去70多年,但张清云老人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依然清晰如昨。他感慨地说:“现在想想那些舍生取义的战友,我觉得能活下来就是最大的幸福,名利都是浮云!”
1957年5月复员后,张清云选择回到家乡务农。他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带领乡亲们一起搞好农业生产。他深藏功名60多年,一生生活清贫,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初心。(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高会鹏 通讯员 闫占廷 图/通讯员 吴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