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愣头青“七爷”
奕譞的性格和思维方式与当时的权力格局格格不入。他常因封号问题与肃顺发生矛盾,肃顺称他为“老七”,这让奕譞十分不悦。奕譞的权力欲望逐渐显现,尤其是在母亲乌拉氏去世时,奕譞专门请假回京探望。但更令他心情不快的是,母亲的丧事没有得到应有的封号,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段时间里,奕譞的心态逐渐转变,从一个青涩的王爷变成了一个潜心权谋的政治人物。他对自己的不满与怨恨,最终成为了他走向权力的动力之一。
2. 天生的“同盟者”
奕譞的性格中有着天生的权谋天赋。在母亲去世后,奕譞深感形势的严峻。他的眼泪并非仅仅是对母亲的丧失的悲痛,更是对自己政治命运的深深压抑所致。在咸丰驾崩后,奕譞凭借这一场眼泪的戏码,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政治位置。其目的是通过这一举动让肃顺等人产生对他深深的疑虑与不信任。与此同时,慈禧太后也开始注意到奕譞身上的潜力,开始与他建立起了微妙的同盟关系。她意识到,如果不借助奕譞的力量,自己母子二人可能永远都无法摆脱肃顺等人的控制。通过这种政治上的互相依赖与合作,奕譞逐渐开始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关键的政治棋手。
3. 叔嫂政治2.0
惇亲王奕誴的孙子溥雪斋曾经深入分析过奕譞的心态。他指出,奕譞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心存不满,尤其是当看到权势日益膨胀的怡、郑二王与肃顺时,他内心充满了嫉妒和不安。奕譞觉得,太后慈禧相较于这些显赫的权臣,显得更加容易接近与控制,因此,他与太后联合成为了一个潜在的政治同盟。回顾历史,顺治时期的叔嫂政治再次上演,奕譞与慈禧的关系,虽然看似是相互依赖,但却充满了深深的利用和猜忌。无论是太后借奕譞的权力欲打击政治对手,还是奕譞利用太后的位置来实现自己的野心,最终注定了这种同盟的失败。
4. 搅局四人组
在热河,肃顺的所作所为渐渐引起了周祖培的警觉。周祖培看到肃顺的种种行为,已经逐渐露出其目中无人的霸气,便决定借助太后的力量,打击肃顺这一政坛上的“钉子户”。此时,周祖培的眼光独到,认为只有摧毁肃顺,才能为自己及其它朝臣争取更多的空间。通过太后的支持,周祖培逐步策划了这个政治反击,打算将肃顺拉下马。这一行动无疑为日后的政治风波埋下了隐患。
5. “太后垂帘”的预谋
太后垂帘的决策并非一时之功,而是她深思熟虑后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实际上是在为自己的政治博弈做好了全盘布局。她清楚自己若不采取果断行动,便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太后早已准备好与奕譞联手,这样她就能在政治上掌握更多主动权。在这场充满算计和权谋的斗争中,太后的角色至关重要,她的每一步棋,都显得至关重要。
6. 猪对手的人缘
在当时的朝廷,权力斗争充斥着各个角落,许多人通过排挤和打压对手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尽管许多人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但实际操作时,很多人渐渐失去了与其他官员的信任与支持。因为过于严苛和察觉,他人开始对他们产生反感。在这种情形下,肃顺等人的政治理念和做法已经让越来越多的朝臣产生了抵触情绪。若他们继续掌控权力,显然会有越来越多人被逼入困境。因此,受到威胁的北京大臣,逐渐开始采取行动,反击这一权力集团。这种局势也最终导致了政治风暴的到来。
7. 笔杆子出手
随着政治局势的日益紧张,一些心怀不满的官员开始利用手中的“笔杆子”行动起来,利用舆论和媒体的力量,将自己不满的声音公之于众。这些人通过写奏折、密信等方式,推动政治局势的变化,甚至通过诽谤和捏造信息来打击对手。这一策略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部的混乱,给肃顺和他的盟友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8. 罢工的较量
到了八月十二日,朝廷内的局势达到了一个临界点。赞襄八大臣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宣布停止办公,以示抗议他们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虽然这种行动看似充满气势,但实际上,罢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两宫太后坚持不在相关文件上盖章,这些大臣的抗议行动便无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种政治上的较量,最终也暴露了朝廷内部的严重分裂。
这段历史的背后,隐藏着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每个参与者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谋划,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在这种充满算计的环境中,只有那些能灵活应对和适应局势的人,才能最终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