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名将白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赵国大军,斩杀了赵国45万降卒。这场惨烈的战斗不仅让赵国丧失了大量的兵员,也几乎摧毁了赵国的军事实力,最终导致了赵国的灭亡。这一历史事件,也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段永难抹去的痛楚。
当时,赵国在兵力上并不落后,反而是秦国的一大对手。赵国拥有诸如廉颇、李牧、乐毅和田单等名将,几乎具备与秦国抗衡的全部条件。然而,赵王在关键时刻却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任命了赵括担任主帅来对抗白起,最终导致了赵国45万大军的全军覆没。那么,赵王为何要选择赵括而非其他更有经验的将领呢?
一、廉颇
廉颇是赵国的元老级名将,具有非常丰富的战斗经验。公元前262年,秦国侵略韩国并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此举切断了韩国与上党郡的联系。韩国为了保全自己,决定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换取秦国停止进攻。这本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但上党郡的百姓不甘被秦国统治,他们向赵国求助,希望赵国能够派兵援助以驱逐秦军。赵王出于利益考虑,答应了这个请求,尽管此举无疑惹怒了秦国。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派王龁攻占了上党郡。赵国为了保卫上党郡,派遣了老将廉颇指挥军队迎战。然而,秦军的强悍战力让廉颇屡屡败退。面对困境,廉颇选择坚守不出,与秦军对峙。这场对峙持续了一年多,由于粮草告急,赵军的士气低落,局势愈加堪忧。此时,赵王心急如焚,派使者向齐国借粮,但遭到拒绝。秦军此时散布了谣言,说秦军不怕廉颇,怕的是赵括,这让赵王深感不安,决定撤换廉颇,任命赵括为主帅。
二、赵括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耳濡目染,熟读兵书。然而,他的军事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战斗经验。赵括虽然才智过人,但在面对战场上复杂的局势时,却显得过于刚愎自用。长平之战爆发时,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指挥官,立即改变了之前的防守策略,决定主动出击。白起则巧妙地利用赵括的年轻气盛和缺乏经验,诱敌深入。赵军未能及时察觉秦军的战略意图,最终陷入了秦军的伏击之中。秦军切断了赵军的退路,赵括无力突破围困,最终战死。随着赵括的死去,赵军的防线崩溃,45万大军不得不选择投降白起。白起为了避免这些降卒成为赵国的后患,决定将他们一一斩杀。45万降卒的死,也为赵国的灭亡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三、李牧
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以擅长以弱胜强的战略而著称。尽管李牧在赵国边疆屡次打败匈奴,但他年轻时的防守性打法让赵王认为他胆小懦弱。在赵王眼中,李牧无法与秦国的名将白起匹敌,因此没有给他机会在长平之战中指挥大军。直到多年后,赵王才逐渐意识到李牧的军事才能。李牧善于将敌人引入埋伏圈,击破敌军的锐气,并且屡屡以少胜多,在赵国边疆屡建奇功。然而,在长平之战的关键时刻,赵王依然没有选用他,错失了能够改变战局的机会。
四、乐毅
乐毅曾为赵国名将,在赵武灵王时期,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他率领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几乎摧毁了齐国的所有城池。然而,乐毅的命运却因燕国的宫廷纷争发生了变化。在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与乐毅发生了矛盾。乐毅被迫投奔赵国,但由于他刚刚归降赵国,赵王对他并不完全信任,未敢将长平之战的重任交给他。尽管乐毅曾展现过出色的军事才能,但赵王依然无法完全信任他,因此也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指挥权力。
五、田单
田单是齐国的名将,以智谋和勇气著称。在齐国危急时刻,他通过巧妙的离间计策和火牛阵大败敌军,为齐国保住了存亡。然而,当他被赵国引荐后,赵王仍然没有信任他。在长平之战时,田单虽已年老,但仍具备不小的指挥才能。但由于赵王的顾虑,田单未能获得指挥权力,错失了为赵国出征的机会。
总结
赵王的军事决策失误最终导致了赵国的覆灭。尽管赵国拥有诸多名将,但赵王却未能选对合适的将领,尤其是在长平之战这样关乎国运的关键时刻。赵括虽然忠诚,但缺乏战场经验,使得整个赵国在这一场决定命运的战斗中,走向了灭顶之灾。这一历史悲剧,也为后人敲响了用人不当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