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向 行之所往
三迁陋室
唐代刘禹锡曾被贬至和州。半年内,他被迫三次搬家,住所一次比一次狭小,最后仅剩下斗室。但他不为世俗所动,不慕名利,写下了千古美文《陋室铭》,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广为流传。
党员干部只有淡泊名利,抵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才能立得起、站得住、走得正、行得稳。
古文观止六卷 (清)吴乘权等辑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善成堂刻本 天津图书馆藏
直道处世
北宋名臣包拯一生秉持 “清心治本、直道处世”的原则,以清廉、刚直闻名于世。他在奏议《求外任》中对宋仁宗说:“臣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
孝肃包公奏议集十卷 (宋)包拯撰 明弘治五年(1492)合肥县刻本 辽宁省图书馆藏
据《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出任岭南端州知州。当地所产端砚因石质优良、细腻滋润,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被誉为 “天下第一砚”,在宋代,其价格与黄金玉石相当,据说一方端砚就能换取一顶知县的乌纱帽。因此,历任端州地方官借进贡之机,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的端砚,用以中饱私囊或结交权贵、讨好上司。而包拯在三年多的任期内,命令制造的砚台仅满足贡数,“不持一砚归”。
修身重在修心,修心必须净心。对党员干部来讲,要时常检身正己,做到清风两袖、一尘不染。
宋史四百九十六卷目录三卷 (元)脱脱撰 明成化七至十六年(1471—1480)南京国子监朱英刻嘉靖万历递修本 辽宁省图书馆藏
清风为礼
明朝正统年间,太监王振专擅朝政,大肆招权纳贿,大小官员纷纷献金求媚,腐败之风盛行。时任巡抚的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携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特产去吗?”于谦淡然一笑,拍拍双袖,坚定地说 “唯有清风”。他不事权贵、特立独行、傲然不群的君子之风,为后人所赞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扬君子之风,弃小人之行,修身正己,身体力行,切勿攀附,投机钻营难善终。
都公谭纂二卷(明)都穆撰 (明)陆采辑 明刻本 辽宁省图书馆藏
廉润杏坛
缪润绂(1851—1939),原名裕绂,字东霖,自署钓寒渔人,汉军正白旗,盛京承德(今沈阳)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1903—1905年任阳信知县。其未出仕前,在沈阳住处的一条街巷被命名为“缪翰林胡同”,如今已改名为“翰林路”。在阳信知县任上,缪润绂为官清廉,勤政爱民,颇有声望,如响应“废私塾,兴学堂”,捐银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阳信官学)与“朗邱公学”等乡学;设立“官书局阅报所”等。
阳信县志八卷 朱兰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辽宁省图书馆藏
供稿 | 王 蕾
编辑 | 任婉菡
初审| 王方园、李光媛
复审 | 邢 军、郭 彧
签发 | 杜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