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27年11月,明朝政府决定放弃朱棣时期所设立的“交趾郡”,并宣布恢复与安南(今越南)的朝贡关系,开始撤离在安南的所有军事和行政人员。这个决定无疑让大明在永乐盛世期间建立的声望受到了重大打击。毕竟,安南不仅是当时的重要领土,更是东南亚地区的一块战略重地。大多数朝代都将扩张疆土视为荣耀,而宣宗作为一位被称为“明君”的皇帝,为何会选择放弃这份“政治遗产”呢?其中既有偶然因素,也有深层的必然原因。
偶然的部分,首先可以归因于宣宗的性格。与其父亲仁宗相似,宣宗并不热衷于战争,而更倾向于国家的稳定与经济发展。仁宗在位时,就开始逐步停止了父亲时代的一些外交与军事冒险,放弃了许多以前的朝贡政策,特别是那些为了经济利益而维持的国际关系。而宣宗不仅继承了这一方向,还在其治国理念上更进一步,试图通过减少外部冲突来确保大明的长治久安。
对于安南,宣宗认为它不过是块“鸡肋”——拥有它虽然能够对东南亚的小国产生威慑,但实际的回报微乎其微。而且,维持这片领土所需的巨大成本和精力让他愈发觉得它不值得保留。安南一直以来都处于动荡之中,持续的叛乱和骚乱使得这片地区难以稳定,因此,放弃它似乎是一个理智的选择。
事实上,自从朱棣平定安南,并设立交趾郡以来,明朝对安南的控制一直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永乐十五年,明朝派遣丰城侯李彬担任总兵官,试图镇守安南,但尽管将领们屡次平叛,这片区域的动荡依旧没有平息。宣宗继位后,也曾通过任命勇猛的将领王通来平乱。王通是一位出身名门的将领,曾在永乐年间屡次立下赫赫战功。为了恢复安南的稳定,宣宗任命他为征夷将军,并亲自指派他率领大军进驻安南,试图通过一场军事行动来彻底解决安南的叛乱问题。
然而,王通的战役并未如预期般顺利。最初,他以雄心勃勃的三路进攻计划展开军事行动,然而由于指挥失误和战术不当,明军遭遇了惨败。尤其是在宁桥之战中,王通未能掌握战场的地形,结果在伏击中全军覆没,五万士兵惨死,战败的惨烈程度可见一斑。王通的失败,令宣宗震惊,同时也暴露出安南问题的复杂性。于是,明朝不得不继续派遣援军,派出柳升等将领加强军事行动。
然而,柳升的战斗也是以失败告终,他在战斗中被陷入敌军伏击,最终丧命。接着,崔聚等将领也接连遭遇惨败,明朝的军事力量几乎全军覆没。最终,王通和朝廷决定与叛军黎利集团进行和谈,寻求解决办法。
此次平乱的损失不可小觑。除了大量的战士牺牲,许多名将和重要官员也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生命。柳升、陈洽等人的牺牲尤其令宣宗感到痛心。柳升不仅是宣宗父亲朱高炽的师傅,更是明朝赫赫有名的名将,他在军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炮兵部队——神机营。陈洽则是名震一时的政治人物,曾为朱元璋和朱棣的重要幕僚,他的牺牲无疑对宣宗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随着军事损失的不断增加和国力的日渐衰弱,宣宗最终认识到,继续坚持在安南的军事行动所带来的收益远不及付出的代价。1427年,明朝朝廷宣布将恢复与安南的朝贡关系,逐步撤回驻守在该地区的所有军民人员。到了1428年,安南彻底脱离了明朝的控制,宣宗的决策虽然让其短期内失去了部分领土,但从长远来看,避免了进一步的损失,也为国家的内政与经济复兴腾出了空间。
这场和平的“撤退”标志着明朝从扩张主义的终结,宣宗的治国理念逐渐转向注重国内稳定与经济发展,尽管这也意味着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一部分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