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赶水:运河畔的京华烟云
迪丽瓦拉
2025-09-26 08:31:47
0

杨赫

“高亮赶水”的传说在老北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个传说讲述的是京城水源的来历,用艺术性的语言解释了西直门外、大运河畔高梁桥得名的原因。今天,当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过高梁桥时,鲜有人为它驻足。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演绎过一段古老的传说。

清末时的高梁桥

今日高梁桥

传说里的燕京旧梦

“高亮赶水”传说讲的是明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时惊动了龙公龙母,二龙要运走全城的水。多亏山东将领高亮策马追袭,一枪裂篓,这才为北京留下了水。但是,高亮扎错了水篓,篓中倾泻而出的都是苦水,高亮也被苦水吞没。人们为了纪念高亮,就在他丧生处修建了“高亮桥”,把他赶回的水称为“高亮河”。

“高亮赶水”的传说存在太多虚构色彩。如高梁河、高梁桥之名早已有之,史书中也没记载过山东将领“高亮”的事迹,等等,似乎这则传说只是荒诞不经的“齐东野语”。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这则传说,就能发现其中隐藏了旧时北京人民的生活百态。

要剖析“高亮赶水”,我们不妨从高亮的目的——保住北京的水源入手。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侯仁之先生说,“(北京)城市近郊,除有少数的泉流分布外,更无天然大河或湖泊可资利用。”直至21世纪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北京的缺水压力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高亮“赶水”的举动真实反映了北京人民对水资源的珍视。

“高亮赶水”的核心情节,是这位将军错扎水篓,只给北京留下了苦水。这一情节反映了北京民众面临苦水多、甜水少的问题。由于缺乏水源,北京民众大多依靠水井汲水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乾隆京城全图》显示,清中期时,北京城内有水井795口,平均每2.4条胡同就有1口水井。不过,北京的水井中苦水井占据很大比例。《酌中志》记载,“京师井水多苦,而居人率饮之。茗具三日不拭,则满积水鹻”。“鹻”同“碱”,三天不擦拭,茶杯就会积满水碱,可见北京苦水水质之差。

为了获得适于饮用的甜水,人们往往需要花钱买水,而北京甜水的价格可不便宜。《燕京杂记》中有“居长安者不怕米贵而怕薪水贵也”的说法,这里的“薪水”主要指柴和水的费用。高亮“赶”回的苦水在数百年间深刻影响了北京民众的生活。

传说的结局是高亮在西直门前被苦水淹没,人们为纪念他建造了高梁桥。该情节体现了人们对北京水文特征的观察。袁宏道在《瓶史》中记载,北京西山碧云寺等地的水都可以饮用,但“一入高梁桥,便为浊品”,变得十分苦涩。高梁桥是北京水质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古代的人们用“高亮赶水”来解释北京水质变化的原因,虽是传说,也为后人了解历史留下了资料。

“高亮赶水”的传说中还有一个细节,即虚构的将领高亮被塑造为一个山东人,这是因为北京的卖水生意在清朝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由山东籍水夫把持。明朝时,掌握北京卖水业务的多是山西人,《旧京遗事》记载,“京师担水人,皆系山西客户”。清朝定鼎中原后,因为军队中有许多山东流民,朝廷就将北京内城街巷中的水井交给他们管理。张次溪在《燕京访古录》中记载,“随营火夫,皆山东流民……界内街巷各井,以各旗之火夫任之。”由于获得了朝廷的支持,山东水夫逐渐取代山西水夫,出现“晋人势弱鲁人强”的局面。行业内的斗争影响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北京民众逐渐将“山东人”与北京的水业联系到一起,并将这段记忆融入了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但它却具有艺术的“真实”。“高亮赶水”充满幻想、虚构的情节背后,反映的是北京数百年的社会生活史,在字里行间向人们展示了旧时京城百姓的真实生活境遇。

风物中的古都历史

“高亮赶水”属风物传说,它的传承离不开传说依附的风物——高梁河与高梁桥。历史上,高梁河至晚于三国时期就已得名,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的《魏土地记》记载“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也”,这是关于高梁河最早的文字记录。高梁桥建于元代,《长安客话》记载,“(高梁桥)桥跨高梁河,故名。”虽然河与桥的得名与高亮无关,但“高亮赶水”的传承却离不开桥与河的助力。

高梁河与高梁桥作为运河的一部分,见证了北京的建都历史。北京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年建都史”,建都史的起点是金王朝建立中都。在金中都建立过程中,朝廷以漕运保障京城粮食供给,就利用到了高梁河。《金史·河渠志》记载,翰林应奉韩玉建议“为闸以节高梁、白莲潭(今什刹海)诸水以通山东、河北之粟”,并导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水注入高梁河。这一工程使韩玉晋官阶两级,也使高梁河成为中都的“生命线”。

元朝定都北京后,将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同样借助高梁河解决都城水源问题。《元史·河渠志》记载,郭守敬“上自昌平县白浮村引神山泉……至西水门入都城,南汇为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西水门就在如今的西直门一带,白浮泉水由西水门汇入积水潭就利用了高梁河的河道。高梁桥也在这一时期修建,其原名“高梁闸”,是用于调节高梁河的水系并服务于大都漕运的。自金代起,高梁河与高梁桥就在北京建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运河畔的美景使高梁河与高梁桥成为旧时北京民众热爱的游憩之所。袁宏道《瓶花斋集》记载,“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帝京景物略》的作者刘侗写有《高梁桥》一文,提及清明时节“都人踏青高梁桥,舆者则褰,骑者则驰,蹇驱徒步,既有挈携”,桥畔人声鼎沸,“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里”。每年四月初八的浴佛节、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北京民众会聚集到高梁桥畔,欣赏“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的美景。

清代时,高梁桥一度被皇家独占,乾隆皇帝在桥畔建倚虹堂供帝后游憩。民国时期,高梁桥畔再度成为“不让江南风景”的“平民消夏胜地”,人们在此纳凉、品茗、垂钓。1935年,高梁河上还增添了游船供人们游玩,反映出北京民众对高梁河的喜爱。

高梁河与高梁桥既是北京八百年建都史的见证者,也是北京民众接触自然、感悟自然的游憩之所。正是由于北京民众对高梁河与高梁桥的喜爱,依附于桥与河的传说“高亮赶水”才能在数百年的时光中被人们津津乐道。

遗产保护的新动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盛极一时”的高梁桥与高梁河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高梁桥本是青白石三孔拱桥,但历经多次维修、改造,原桥面的长条石、三孔桥身已不复存,桥体及高梁闸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物构件尚保存完好。1992年,高梁桥畔立上了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标识碑;2003年,在北京城市水系综合治理中,高梁桥恢复了闸桥原形;2013年,作为大运河的组成部分,高梁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管荣誉加身,但公众对高梁河与高梁桥的历史价值了解还不够深入,写有高梁桥历史的石碑、代表桥梁身份的遗产标识碑被草木覆盖,隐没在都市的高楼大厦间。

“高亮赶水”的传说显示了高梁河与高梁桥在北京水系中的重要性,虽是传说却能够打开人们认识河与桥的窗口,加深公众对北京运河与漕运历史的认识。2014年,中国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7年,北京市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利用写入《北 京 城 市 总 体 规 划(2016年-2035年)》。通过“高亮赶水”这样的历史传说,让人们重新认识高梁河与高梁桥,增强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与热情,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注入新动力,这正是传说传承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昔日“高亮赶水”因高梁河与高梁桥而传承,如今“高亮赶水”则能唤起人们对高梁河与高梁桥的记忆,成为遗产保护的新动力。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山...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整个中国陷入了空前的危机中。日军的侵略力量如猛兽般肆虐中华大地,战火迅速...
原创 顺... 抱歉,由于字符限制,无法一次性展示完整的改写后的文章。以下是改写后的前一部分内容,保持原文语义并增加...
原创 1... 1943年,山西的一名年轻女共产党员因叛徒告密而被日军抓捕,面临着生死的威胁。就在她觉得没有任何希望...
原创 大...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则紧急的军情令整个大唐震动不已:吐蕃军队攻陷了瓜州,刺史田元献被俘。...
原创 庐... 在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的命运迅速发生了转变,而他身边的郑秘书也未能幸免,最终被调动至其他工作岗位。乍...
原创 国... 在解放战争的历史舞台上,我党的许多将领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战斗力,每一位都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阿贝尔坎坷的学术生涯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Niels Henrik Abel,1802—1829)是19世纪挪威最伟大...
原创 蒋... 上一期我们聊到蒋英的父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她的母亲的故事。 蒋英的母亲,蒋左梅,原本并非蒋...
十堰党史人物 | 青年运动先驱... 十堰党史人物 人 物 档 案 何恐(1900-1930),原名楚轸,又名步孔,湖北竹溪县人,1922...
原创 五... 五胡乱华的历史与民族冲突 五胡乱华,指的是五个北方游牧民族曾经入侵中原,给汉族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动荡...
原创 他... 陈赓,这位曾经是蒋中正得意门生的传奇人物,曾名列黄埔三杰之一,他的一生注定充满了传奇与荣耀。蒋中正多...
原创 这... 有一句顺口溜流传了下来,内容是:“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神...
原创 苏... 在面对内部问题时,一个国家选择彻底推倒重来可能会带来深重的代价,这是苏联解体的一个显著案例。上世纪八...
原创 杨... 蒋军第十二兵团的司令黄维与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之间的矛盾,长年未能化解,直到两人辞世,也未曾释怀。黄维终...
原创 左... 清朝末期,外国列强在全球扩张的浪潮中,纷纷觊觎中国的主权,企图将中国变为他们的殖民地。由于中国疆域广...
原创 独... 在四川广汉的土地上,隐藏着一片神秘的历史遗址,它静静诉说着几千年前的辉煌与传奇。三星堆遗址深埋于黄土...
原创 十...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辽太宗 耶律德光) 面对毫无防守的...
原创 杜... 翻开历史课本,唐太宗李世民常被塑造成"明君典范",但这位亲手射杀兄长、逼父退位的皇帝,真如史书描绘的...
原创 “... 明朝不是一夜之间崩的,早从万历年间就埋下祸根。史书上说,明实亡于万历,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时十岁,张居...
原创 王... 王凌云的升迁之路非常不同寻常,作为一个从绿林起家的军官,他能够成为嫡系军长,尤其是在蒋系嫡系部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