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失望和迷茫的时代,时常让人感到忧伤超越了快乐的情绪中,我们不妨把心思聚焦于读书之上。阅读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给予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世界的机会。大家好,我是专门为读者们整理历史老照片的历史君,今天我将继续带给大家一系列珍贵的老照片,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悠久的历史。
北京,这座享誉全球的古城,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作为元、明、清三代的都城,北京不仅古老而且充满了厚重的文化积淀。走在这座城市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些经过岁月洗礼的古建筑环绕于我们的身边。自从它被定为都城的那一刻起,北京的城墙与布局被设计成方方正正的样式,四个角呈现出精确的直角,给人以庄严而整齐的视觉感受。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方正的城市规划中唯独少了一个西北角。究竟这是为何呢? 在元朝时期修建北京城时,工匠们遵循了古老的理念:“城方如印”,因此城市的整体结构是极为方正的,连西北角的城墙也是如此。然而,进入明朝后,由于种种原因,城墙在内城、外城和皇城的建设中都出现了缺角的情况。尽管工匠们在修筑时也力求确保城墙的直角,但西北角的城墙却表现得格外脆弱,建成后不久便频繁发生坍塌现象,修复后仍然无法持久,形成了“屡建屡塌”的局面。长达百年的时间,究竟有多少次修缮,已无法考究。 面对这种困境,工匠们想到了一个古老的谚语:“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他们推测,西北角之所以会频繁倒塌,似乎是因为无法承受天的重量。在之后的重建过程中,他们决定改变方法,将城墙的角度略微向内倾斜,避免再筑成传统意义上的直角。经过这一番调整,西北角的城墙终于实现了稳定,再没有出现过崩塌现象。 [图片4] 今天展示的这些老照片摄于1906年,摄影师是一位日本人,记录了当时北京城的真实面貌。让我们一同深入这段历史,在这些珍贵照片中寻找过去的痕迹与故事吧! 其中一张照片展示了崇文门,这座城门的建设可以追溯到1267年,探索着它悠久的历史。在崇文门的侧面,一位显得十分窘迫的老人背着一个箩筐缓缓而行,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艰辛。再看崇文门大街,从照片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那条街的热闹气息,人们的发型随风摇曳,小商贩们在竭尽所能地吆喝叫卖,而路过的老百姓则身着破旧衣物,隐约透出生活的艰难。 在崇文门外,商贩们与马车穿梭往来,熙熙攘攘的场面令人感到生活的逼迫与繁华的交织。同时,伴随着老北京那厚重的城墙,坑坑洼洼的道路和推着独轮车的市民,都显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不易。 比如北京鼓楼的样貌、后门大街的繁忙和前门车站、前门大街的气氛、以及前门三头桥的风景,各种画面如同缤纷的音符,构成了一曲历史的交响乐。 最后,我想借用梁思成的话来总结:“这是(北京城)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伟大的建筑,整个设计都呈现出对称与协调,气魄非凡,独树一帜。”无疑,北京城是一项无与伦比的建筑奇迹。看完这些老照片,您有什么感想?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与思考。